第A6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人人需要 人人喊打
新型垃圾中转站安家难
· “快报读者俱乐部”周六驶进地铁广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人人需要 人人喊打新型垃圾中转站安家难
  10月11日,南京夫子庙淮清桥,白下区环卫所正在建进口密闭垃圾圆桶设备,被附近居民推翻工地围挡,导致施工暂停;10月14日上午,南京清溪路,玄武区环卫所准备建设新型智能化垃圾压缩箱场地,也遭到附近居民阻止。近期南京环卫系统进入启用新设备的一轮周期,可是却遭遇周边居民反对的“老问题”。

  “其实这些新设备都是很环保的,对居民的影响已经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更高,可以提高城市保洁的水平。”南京市市容局的人员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居民对于垃圾中转站一直是“不给好脸色”,并因此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维权的情况,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其实我们已经很努力了。”

  快报记者 孙玉春 常毅 文/摄

  百万巨资引进的新型环保垃圾中转站遭遇安家难

  现场:

  建设工地围挡被推翻

  10月11日上午,夫子庙淮清桥边,众多居民聚集在淮清桥东南岸边,阻止在此建设垃圾中转站,居民们把现场的围挡推得七倒八歪,并推搡施工人员。

  记者看到,这是块三角地带,原来是一块二十来米长的草坪,但草坪中间已被挖了一道沟槽。对于这里要建什么,很多居民并不是很清楚,“工人前一天晚上就来偷偷施工了,后来听说是要建垃圾中转站。”

  对于在此处建中转站,居民们都表示无法接受,“这里可是闹市区和景点,这不是破坏大家的生活环境吗?”几位住在附近小区的老人说,他们平时经常要到淮清桥一带散步,来回经过时也要在草坪上歇歇脚,“这样一搞,以后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了,气味也受不了!”据称,在周围做生意的商铺也担心,建了垃圾站,生意都要受影响。

  10月14日上午,类似的情景在清溪路1号大门外再次上演:一群居民与后宰门街道城管科一位负责人吵成一团。“垃圾中转站就不能在这里建!”“这里是小区出口,又是人行道,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居民们情绪激动地说。居民告诉记者,此前一天,他们发现小区大门外南侧的一片空地被砌上水泥,并铺上铁板。听说这里将建成一个垃圾中转站,他们愤怒得甚至连铁板都给掀了。

  记者看到,大门南侧的人行道被一段长七八米的水泥地面截断,行人途经此处得绕行到慢车道上,旁边还新建了一个两平方米大小的简易房。

  这两场争执最终都不得不由民警出面协调,并要求暂时停工,居民们才逐渐散去,但他们都称会“坚持到底”。

  调查:

  新型中转站环保快捷

  “其实在淮清桥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进口垃圾中转设备,跟那种又脏又吵的传统垃圾中转站不一样。”白下区市容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设备其实就是三个圆桶,大部分埋在地下,平时加盖密封,由专用车辆定时来快速清空圆桶内胆中的垃圾,对于周围环境来说,占地既少,影响又小。

  “国外多是用这种设备,每个圆桶的费用近10万,一辆车也要55万。”白下区市容局计划在淮清桥、中山南路口、解放路、内桥湾等处首批设点。记者观看了一段设备操作视频,从吊装车到达至车子离开,其中包括开启桶盖,吊运垃圾,只需两分二十秒。

  白下区市容局相关人士认为,这种桶基本埋在地下,外表也很漂亮,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在大路边,以方便大型的收集车辆停靠,但是对于周围环境确实不存在多大的影响。

  而记者在玄武区环卫所采访时也了解到,清溪路1号旁边是要放一个环保的进口高科技新设备——新型智能化垃圾压缩箱。环卫所李正才所长说,新设备由一个类似集装箱的压缩箱和专门的拖车组成。运行过程完全密闭,这种设备一套就要三四十万,全区准备投入40套。此前在玄武区其他地区已经启用了一些这种压缩箱,反响还不错。但是也有反对的,目前投入使用的其实没几套。

  昨天下午,记者在梅园太平桥南见识了新设备。环卫工将垃圾桶从各处送来,六七米长的压缩箱上有两个挂钩和吸盘,固定垃圾桶后,按动按钮,一对“手臂”就将垃圾倒进箱内,并不断地进行压缩。现场一位负责人说:“一个压缩箱能装200多桶垃圾,保洁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记者观察发现,整个过程也未产生大的噪音和异味,没有垃圾被抛撒出来,唯一产生的污染来自压缩后产生的污水,这些污水直接排进压缩箱旁的下水道。垃圾倾倒完后,环卫工还要对地面进行一次清扫。

  压力:

  新设备启用迫在眉睫

  据白下区环卫所工作人员介绍,该区对于淮清桥等地的新型回收桶安装非常重视,需求也很迫切。

  据了解,白下区在大光路一带垃圾中转站建设使用接连受阻。去年下半年,一直使用多年的象房村中转站在“改造升级”过程中遭到附近居民强烈反对,最终双方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象房村中转站就无疾而终,设备被废弃。

  “以前一直使用,居民就接受了,一旦停止下来,要想恢复就非常难!”相关人士说。

  象房村中转站无法使用,跟着由于月牙湖环境整治,光华门中转站也被拆除,光华园小区中转站也因故停止。今年9月10日,白下区环卫所找来施工人员,悄悄开进位于解放南路上的一家后备垃圾中转站,准备修复设备后启用。但闻讯而至的居民很快就赶跑了工程队。

  淮清桥位于夫子庙景区地带,在这里搞中转场地,环卫所也有解释。白下区环卫所一位张科长表示,建康路、长白街等地段垃圾量很大,由于附近已没有中转站,环卫工必须把一车车垃圾拉到海福巷,路程太远了。

  玄武区环卫所李所长也表示,玄武区此前在钟山山庄、北苑等处改建垃圾中转站,都遭到居民的阻止,传统的在居民区附近的垃圾中转站只剩10座了。目前玄武区只好大量采用垃圾车路面收集的方式,垃圾车开一路收一路。但是由于传统垃圾车比较落后,在现场收集垃圾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水,然后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污水也是一路滴洒,实际上是把污染从点扩大到了面。

  “这一次我们下定决心,从阻力最大的城市中心区开始推广新型垃圾压缩箱,像孝陵卫、红山路这些地方,推广新型设备不是问题,但城里的垃圾量才最大啊,我们必须把垃圾运出城,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李所长说。

  尴尬:

  “民意”面前,频频碰壁

  白下区市容局相关人士表示,其实市容部门选择垃圾处理场地也是很难的,特别是老城区,建筑鳞次栉比,难有插足空间。随着城市发展,居民数量越来越多,垃圾量也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一个矛盾。

  而老城区规划时前瞻性不够,很难考虑到环卫设施,有些场地虽然空着,但环卫部门不一定“抢得到”,可能被其他部门甚至开发商捷足先登了。

  玄武区环卫所李所长也表示,这次新型设备其实只需要个“路牙子”地块,占地比起传统中转站小了很多,但是这也是层层协调,通过区政府和街道才找到的,原来准备搞40个点,现在看来也有困难。“毕竟这不是政府修路,有足够的执法力度来保证,我们出面搞场地,只要听说是垃圾中转用的,我们多半会在‘民意’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李所长称,他们在与居民协调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质疑,“如果换了你家住在这里,你会怎么样?”“你要建可以,我跟你换房,你同意吗?”等等。

  “说实话,如果是我,我的确会同意,我是老党员,也是干这行的,我能够了解实际情况。但是居民很多不了解啊,我们希望通过媒体呼吁一下。”李所长无奈地说。

  极端:

  认为建公厕影响了风水

  南京市市容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居民对于公厕、中转站这些环卫设施的好恶还是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以前收集垃圾是摇铃,到家家户户收垃圾,大家很便利。现在采用机械化,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富营养化”,臭味也大了,居民就反对了。尤其是目前环境空气等本来就不太好,居民对于健康问题更加看重,对于中转站敏感就在所难免。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居民维权存在一些过度、非理性的情况。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明明离自己家门口很远建一个公厕,居然有人认为破坏了风水,纠缠不清,干扰施工。其实,这些都是公共设施,建成之后不仅方便了大家,也美化了城市。垃圾中转站大家都不想要,最后的结果还是破坏了自己的居住环境,恳请广大市民能够理解。

  呼吁:

  垃圾中转站,城市离不了

  南京市市容局设施建设处高处长说,垃圾中转站建设遭遇市民反对,这种情况最近在城区年年都有发生。

  其实以往一些老的中转站,由于设备落后、效率低、味道大,居民反对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关键一点是,以往的环卫设施建设没有标准,在1989年之后,建设部才发布了一个行业规范,提出垃圾中转站距离居民楼必须达到5米以上,还有一些建设标准、使用标准等。到2005年时,建设部新规范又将中转站和居民楼的距离提高到10米,可以说是越来越人性化。

  但是改进有个前提,那就是需要财力保证。高处长说,建设一座中转站,本身就需要近百万的费用。欧洲的垃圾处理,采用的就是此次引进的智能垃圾处理箱,在房屋内全密闭运行。此次,南京市白下、玄武等区各投入数千万元改造垃圾中转站,较之于老中转站已经有很大改善。

  ■心声

  环卫人

  渴求理解

  因居民反对而闲置的象房村垃圾中转站

  “其实环卫工是城市里最辛苦的一个群体,他们得到的理解和关爱还是太少了。”南京市市容局工作人员说。“在街头风吹日晒,白天是‘吸尘器’,晚上还要加班,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住的只能是窝棚,一座公厕旁边都能住上十几个人。”

  对于新型设备的启用,环卫工一个个兴高采烈,在梅园太平桥南,环卫工周师傅说,以前车辆沿途收集时,他们每天都只能在固定时间来送垃圾,有时车辆来早或来晚,还要等待或者加快节奏,人很累。而有了新型垃圾压缩箱,垃圾在六七个小时内随到随清,工作起来更从容。

  玄武区环卫所李所长说,他心中还有个目标,那就是通过大规模推广新型设备,将原有的垃圾中转站全部腾出来,然后改建成环卫工公寓。“他们的收入一个月只有八九百元,由于没地方住,人员也无法增加。建了公寓,就可以增加人手,改成两班倒,这样就可以轻松一些,也可以避免出现以往报道过的环卫工积劳成疾的情况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