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苹果奇缘”
· 庄稼地里套种诗歌的农民诗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庄稼地里套种诗歌的农民诗人
  9月15日傍晚,辛勤劳作了一天的管彦博打完烤烟嫩芽后,背着一筐青草蹒跚地往家里赶,落日的余晖斜射下来,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晚上,吃完饭后,他走到自己的房间,在几张密麻的稿签上反复涂抹与删改。

  管彦博,33岁,贵州省赫章县双坪乡新田村农民。与9亿农民不一样的是,10多年来,管彦博辛勤的汗水不仅流在自己的10 多亩土地上,还浸湿上万页的稿签,他除了种植禾苗之外,还有一样很不寻常的东西:数百首精致的诗歌。

  管彦博喜欢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握着钢笔,一边面对土地、一边面对纸张,在看见金黄玉米的同时又目睹心爱的诗句。这个“农民诗人”的生存状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法拷贝。

  一个农家孩子的求学路

  “庄稼和诗歌,如两朵在我手掌上燃烧的火焰/我逐渐被耗尽。大地和纸页/渐渐吸干我喷涌的血,我把我的身体全部拆开/连手指也一节一节地折断。我喜欢疼痛//如果挣扎不是一种美,比生命更持久的美/我为何苦苦在白纸上挣扎。群星闪烁/被星光照耀的大地也安详而美丽/然而我什么也看不见。我的目光习惯黑暗”

  ——管彦博(《诗篇》)

  记者从贵阳出发,辗转大方毕节等地,8小时行驶500公里抵达赫章县城,沿山脊梁蜿蜒爬行,60公里山路整整用了4个小时,我们才到达双坪乡新田村新田组,管彦博一家住在一个海拔2300余米的山坳里,一栋100平方米左右的青色石木结构瓦房依山而建,院子旁边是一座烘烤烟叶的烤房,他的书房比较简陋,墙上刻着几个空心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就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管彦博生活与写作的居所。

  管彦博家里有80岁左右的父母、妻子、儿子共5口人,一家的生活之本就是十余亩产不出3000斤玉米的黄土。父亲管仕明是一位乡村干部、母亲是文盲、上有大哥二哥三哥和三个姐姐,管彦博在家里最小。和许多农民的孩子一样,管彦博在泥巴堆里长到八岁时,父母让他跟邻居大点的孩子到附近的坪子村小学。学校位于家门口一座大山的顶上,每一天,他需要带着母亲给他烧煮的鸡蛋或包谷,出门后一直爬山,约一个小时,转过几座小山头才能抵达。

  管彦博在那所学校只读完三年级,“因为我们年级只剩下五个人了,无法开班,有三个留级,有个和我成绩稍好点就转学到公办学校法都小学”。由于父亲因生病在家,管彦博在学校成绩也不好,几乎每节课都受到老师批评。

  法都小学离管彦博家有四公里多,一到冬天,去上课就更加赶不上,每天起来,他还要到离家半公里多的河边去挑一担水回来,再去上学,有时起床晚了,估计要迟到,不吃早餐跑到教室才慢慢喘气,由于学习不好,回家后农活太多,他升初中时落榜,复读一年,他才踏进了初中的大门。

  中考落选后,管彦博没按照父亲的意愿去补习,而是拿着父亲给他的50元补习费悄悄来到可乐乡中学。他作出了人生一个重要的决定:读高中。

  上了高中后,管彦博学习格外认真,英语也补习上来了。

  高一那年,三哥管鹏又被学校推荐到西南师大,家里更加举步维艰。

  管彦博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带病劳作、日渐消瘦的情形,心里一阵一阵揪心地痛。

  会考结束,管彦博放弃了高考,怀抱几本文学书籍,“像当年出走的样子,扛着微不足道的行李和诗稿,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

  那是1993年12月的冬天。

  种植土地与诗稿

  “我在黔西北一个无名无姓的村庄栖居/一手拖着黑夜一手举着灯盏/独自前行。阳光下我捧读生活的庄稼/夜晚我跟我尊敬的大师和朋友倾谈”

  ——管彦博(《乡村活法》)

  从小学到初中,管彦博几乎没看过课外书籍,作文也屡受老师的批评。到了高中,第一篇作文就意外地受到老师的褒奖,一下子扭转了他对文学的看法和兴趣,紧张的学习之余,课外阅读成了管彦博的一种消遣方式。

  一次,学校的墙报上抄了管彦博写的一篇小散文诗,当时正在学校办油印刊物《跎铃》的李文均老师见后,对管彦博说:“好好整,要出名的!”

  往后,管彦博与办《跎铃》的几位老师渐渐熟悉起来,写作兴趣日渐高涨。高二那年,管彦博勒紧裤带,把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订了半年的《诗神》,认真研读。半年后,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这个秋天,我不敢回家看望母亲》。

  “1994年,我把这首处女作寄给《星星诗刊》之后,没过多久,就收到了用稿信,这首诗发表在1994年4月的《星星诗刊》上。”叙述那段故事,管彦博至今还表现出一丝激动的情绪。

  管彦博家居住的村庄距县城100多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水电路不通,人们的生活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燃烧着。这在“高处不胜寒”的村庄,管彦博肩负着两个坚决的任务:种地写诗和赡养父母。

  如今粮价不高,管彦博虽种了近十亩地,但即使把一年的粮食全部卖了,也不过四千多元的收入,除掉肥料、种子钱,最多只能赚三千块钱。解决了吃饭问题,加上喂猪养鸡,已所剩无几。家庭的其它开支仍然要从其他方面找钱来支付。

  为了尽量增加收入,1997年,他自学烤烟的种植、烘烤、分级扎把等技术,栽了五亩烤烟。成功以后,他每年都种了几亩,除了2002年因烟站推广红花大金元,由于气候原因失败,仅卖得2000多元钱外,每年都有6000至8000元收入。

  管彦博白天在庄稼地里干着繁重的农活,晚上在一间幽暗潮湿的小屋里,读书写字,“大山之外的吵闹被阻在大山之外,由于乡村的闭塞与我的孤陋寡闻,耳朵也清静了许多”,管彦博在一篇文章里如此写道。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春,管彦博赶着与他相依10年的老黄牛在地里耕地,一只飞鸟从他的头顶飞过,在旁边的树枝上摆动着,管彦博见状,一个意象突然从他的脑海里闪过:人们忽视一只鸟的存在∕一只鸟在人们心里∕也没什么分量∕而我/还花时间去想些东西。于是,管彦博赶忙解开老黄牛身上的犁,跑回家里,迅速写下《庄家地里看鸟》。

  管彦博的很多诗歌都是这样“在偶然间获得的”。

  大山里的坚守者

  “一个人的地位低下/并不影响他的高尚/我在黑暗中/依然活得自尊而开心”

  ——管彦博(《夜间的我》)

  1995年年底,管彦博给《绿风诗刊》寄去组诗——《诗篇或世纪音乐》。过了一段时间,用稿回信来了,打开一看,上面写道:“管彦博先生:大作《诗篇或世纪音乐》选留,请勿他投。”就因为那一组诗,他意外地成为《绿风诗刊》的重点作者。

  多年来,他耕作的10余亩土地,既盛产粮食,也盛产诗歌。在管彦博的书柜里,记者看到近20个写满诗歌的笔记本,这是他自1993年至2005年创作的诗歌手抄诗集。

  从1993年到2005年的12年间,管彦博一边耕地,一边写诗,创作诗歌数百首,并登上了《星星》《绿风》《诗歌报月刊》等诗刊,创作了三组《诗篇或世纪音乐》组诗及《爱你是我不敢表达的诗歌》等重要诗作。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星星跨世纪诗歌奖慧眼奖”(1998年度和1999年度)和“第二届河南省高校豫园星笔会诗歌创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创作简历收入《中国文艺家辞典》等多种辞书,作品《永不放弃》收入《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随后,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荣誉,也意外地降落在这个农民的头上。

  多年来,管彦博放弃了参军的机会,也没有外出打过工,直到2005年夏天,管彦博因为写诗的原因,他所在的双坪乡政府打算请他到党政办公室处理文字工作。由此,管彦博10余年的生活方式才有了丁点的改变,他写诗也从用笔写字变为用键盘打字。

  1997年,因为他写诗和拥有许多书的关系,一个正读初中的女孩经常找他借书看,后来便相互爱上了,并在2000年国庆结了婚。2001年孩子管不凡出世,他的妻子柯昌慧在离开学校8年后参加了中考,并被录取到黔西师范,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旅,作为丈夫,管彦博既要挣钱,又要照顾老人和带孩子,但他仍无怨地尽力为她解决后顾之忧。

  当记者问到未来的打算时,管彦博说,“我仅仅在想,将来孩子在哪儿读书,我就在哪儿打工挣钱供孩子,做好一个标准的走读父亲的同时继续写我的诗歌。”

  据《贵州政协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