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总理、副总理先后有过14次批示,但中石化、中石油两大石油企业依然卡住油源,拒绝给民营石油企业供油,全国2/3的民营石油批发企业由于分不到石油市场的蛋糕已经倒闭。
多年来一直在油源问题上受控于两大石油巨头的民营油企准备“揭竿”反抗。记者从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举办的“2008流通论坛”上获悉,在《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后,民营油企正计划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起诉中石油和中石化。
垄断令缺油成为民企的常态
油价上涨逼死民企
从辽宁营口赶来参加论坛的周子庆在当地经营一家年产150万吨的油品加工企业,因为从两大石油企业那里批不到油,已经一年多没有开工。他说,一个月的损失,七七八八加一块就得上百万元。可是,抱着有可能重新获得油源的幻想,周子庆一直苦苦支撑着。而全国像周子庆这样规模的炼油厂数量过百。
在民营石油企业的群体中,依赖两大石油公司供油维持生产经营的,除了油品加工企业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批发企业和加油站,他们的生存状况,也岌岌可危。
石油流通领域形成这种垄断局面,源于1999年的国务院38号文件。该文件规定,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根据文件,不少地方取消了两大石油公司以外的民营企业的经营资格,从此,民营石油企业的生存状况就由两大石油公司说了算。
在38号文件出台前的1998年,民营石油企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以上,缴纳税收1000多亿元。现在,由于没有油可以经营,缴纳的税收还不到200亿元。
专家甚至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原来的文件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予以明令废止。
能源专家史长华这样形容目前的市场状况:被牢牢控制油源的民营加油站成了案板上的鱼,在极端的情况里,他们得到的批发价比零售价还要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下交易和贿赂成了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
据介绍,相比2006年的数据,2008年年初,全国石油民营批发企业关门、倒闭了三分之二,民营加油站倒闭三分之一,亏损的有一万多家,几十万职工下岗失业。
政策松动也难撼垄断
虽然有国务院的红头文件在上,但民营石油企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他们向中央求油的信函被总理、副总理批示了14次,一些地方政府的管制也有所松动。
今年夏天调查发现民营石油企业举步维艰后,黑龙江省政府出面与中石油协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中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负责每月为民营油企供应1万吨专项柴油,由黑龙江省发改委负责分配,省地方石油协会进行协调配合。
此举让民营石油企业看到了政府的积极姿态,但1万吨的配额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
在中央部门层面,形势似乎也有好转。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602号文件:《关于民营成品油企业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份文件要求,两大集团采取收购、参股、联营等方式,加快推进对民营批发企业的重组,向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民营批发及零售企业供油,同时保持民营石油企业的合理利润。
为了进一步落实602号文件,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紧随其后又联合发布1718号文件。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两大石油公司根本不买账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依然因为缺少油源,挣扎在死亡线上。
今后欲借力《反垄断法》
政策的松动几乎改变不了市场的格局,民营油企除了继续寻求政策的突破外,还要借力已经实施的《反垄断法》。 曾带领民营石油企业家10多次上书国务院的石油商会会长赵友山在该论坛上表示,他会锲而不舍地上书总理,继续为民营石油企业讨油,但更重要的是,今后他或许要借力已经实施的《反垄断法》。
专家解读
民企反垄断更具象征性
北京铭基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国华表示,从民营油企难从两大石油公司买到油或者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买油的情况判断,涉及《反垄断法》中“拒绝交易”及“设置交易门槛”的条款,民营油企起诉两大石油公司有法理依据,民营油企的诉求也具正当性与合法性。但他表示,实际诉讼操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几起关于反垄断案的诉讼进展也并不理想,一起刚被立案,“对于民营油企而言,诉讼能否获胜并不是关键,更多具有宣示性和象征意义。”
据《中国青年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