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中国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保证劳动力、资金、土地回流农村
· 2007年度纳税百强排行榜出炉
· 大熊猫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
· 台检方密集侦讯扁案涉案人
· 疑有问题刺五加 注射液已控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权威人士谈未来打破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重点——
保证劳动力、资金、土地回流农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农村改革风雨兼程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三次大变化:第一次是改革初期包产到户,亿万农民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接着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民历史性地告别“皇粮国税”。现在则是“种粮给补贴,发展给补助”,亿万农民正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站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起点上,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权威人士表示,今后的中国改革,将重点放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保证“三要素”回流农村。

  三要素的流出加剧矛盾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包永江说,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村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的根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净流入”。而受二元社会结构和传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要素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

  劳动力净流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其积极作用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也使农村出现“三化”现象,即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导致农业粗放经营。

  土地价值的流出——据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调查,由于土地长期计划征用,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收益分配中,政府得60%至70%,村级集体组织得5%至30%,农民只得到5%至10%。据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调查,近年来非法批地案件中,地方政府和涉及政府为违法主体的案件占80%。

  农村资金的流出——随着县域银行营业网点和信贷功能的收缩,在农村吸收的金融资金通过上存,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企业和大项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一度只存不贷,形成巨额资金“漏斗”,随着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邮政储蓄开始办理农贷业务,局面才有所改观。

  上述“三要素”的流出,加剧了城乡社会矛盾。

  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十六大以来,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要求,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

  正是带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

  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

  中国已站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起点上。今后,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改革发展,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速度。

  权威人士表示,“今后的中国改革,将重点放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

  劳动力——一方面,国家全面推进农民工制度改革,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社保、子女教育、户籍等实际问题,为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资金——一方面,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承诺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财政增量支出,至少70%用于农村,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硬性约束机制,逐步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让更多金融资金用于农村发展。

  土地——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土地制度创新的有效方式。如在稳定现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高失地农民的政策补偿水平;启动农村与城市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收益”试点。据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 陈芳 刘健 张军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