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不想回家啃地瓜
也不想继续当“地下工作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不想回家啃地瓜也不想继续当“地下工作者”
  有贴牛皮癣的人,也有和牛皮癣作斗争的人。社区大爷大妈正在清理小广告(本报资料图片)

  来无影去无踪,张贴牛皮癣的人有着一份“神秘”。他们为什么要贴牛皮癣,他们在南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近日,记者在金守勤的带领下,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故事一

  为吃上米饭,一家人来宁搞疏通

  [ 人物:李师傅 ]

  守着几分地,在江西高丰镇永丰村的老李一家过得十分艰辛。收成不好时,米饭给一双儿女吃,他和妻子一天三顿啃地瓜。“地瓜吃多了,肚子胀得难受,有时一看到那玩意就吐酸水。”

  2000年,一位老乡指点他,与其一家人在家啃地瓜,不如跟他来宁疏通下水道。这是个粗活,不需要什么文化。抱着让一家人吃上米饭的心愿,老李来到了南京。

  举家来宁打工

  江西老乡很照顾他,包下他的吃住,还带他一起干活。不过,这活不好干,回忆起第一次把手伸进马桶,掏出一把把大便时,老李猛吸了一口烟,说:“我恶心得一天没吃东西。”他说,干了几十年粗活,他实在受不了这个脏,“农村挑大粪,用桶不用手啊!”

  不过,天长日久,他慢慢也习惯了。尤其是第一个月底,拿到500元工资,忙着数钱时,一切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老李留了30元,其余全寄回家了。

  白天疏通下水道,晚上在楼道里张贴牛皮癣,老李给江西老乡打了一年“下手”,第二年业务熟悉之后,老乡让他自立门户单干。 老李还把老婆、女儿、儿子一起从老家带到了南京。

  练就两只顺风耳

  近日,记者参观了这一家4口在南京的住处。

  一间大约12平方米的小屋,横竖3张床。屋内有一个“老掉牙”的衣橱,还有一个小彩电,老李开玩笑地说,这个房子比起大多数老乡租的房子,算是“豪华”的了。

  老李干活的工具,是一个油漆桶,外加一个印有电话号码的海绵。

  近3年来,他白天疏通下水道,晚上就拎这个油漆桶,在楼道内刷牛皮癣。“我胆子小,特别害怕。”老李说,一拎上这个油漆桶,就有了做贼的感觉,出门时难免东张西望的,这些年来,他还练就了两只“顺风耳”,在5楼干活时,他能听到1楼的脚步声,“一听到脚步声,我就赶紧把桶藏在黑暗的角落,等人走了,才敢拿出来。”

  想让儿子上大学

  不分昼夜,老李一个月能挣上2000多元。房租、水电定期要交,老李一家4口只能在吃上节省了。平时,一家人烧一锅大白菜,或者炖一锅青菜汤,就能凑合着吃一顿饭。城里人烧鱼烧肉,香味飘了出来,“别说孩子,我们大人闻了也馋”。不过,头3年,老李家很少开荤,偶尔买鱼,也从不买整条的,就买菜场那种被切成段的,便宜。

  儿子小学6年,每年交1000元赞助费,开销不算太大。

  如今,儿子上了初中,开销大增,光一个赞助费,就交了1.5万元。老李只好让女儿辍学了,集中力量培养儿子。

  “城里上学这么贵,为什么还让孩子在城里上?”记者不解。

  “我们这一辈子没文化,只能疏通下水道。但我们不能再让下一代像我们一样啊。”老李说,儿子是他的希望,如今集中力量,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是他最大的目标。他希望儿子将来打个“翻身仗”。

  最近突然没活干了

  采访时,老李不时掏出小灵通看一看,不过,小灵通像死机了一样,半天没有一个电话。

  “现在南京搞文明城市,在治牛皮癣,我们的广告全被清掉了。”老李叹了一口气说,没有电话,就意味着没生意。

  上个月,他只挣了600元钱,这个月至今他只接了4单生意,挣了百十元钱。照这样发展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了”。

  下午,终于来了一个电话,老李却愣了几秒钟不敢接听,接听之后又不敢去干活,他怕这是要铲除牛皮癣的部门设的“套”。

  原来,他有几十个老乡,就这样被套住了,逮进“号子”,一关就是5天,还要被罚款。老李说,“我害怕。”

  “你被关进去过吗?”记者问。

  老李回了一句:“我还没有。”

  “什么叫还没有啊?”记者这一问,老李扑哧笑了,他自嘲道,“指不定哪一天出去,我也被套住了呀。”

  最让老李纳闷的是,他不明白城管为什么要抓他们,南京为什么要治理牛皮癣,“门口刷几个号码,脏什么呀?叫我说,一开门就能找到号码,不是蛮方便的吗?”

  故事二

  对南京很有感情,希望能留在这里 

  [ 人物:王师傅等12人 ]

  王师傅年近40岁,和金守勤是一个村的,10年前,他就带着妻子和2个儿子来到了南京。

  男人们都闲在家里

  如今,大儿子找了一份工作,小儿子还在上学,和他们夫妻一起住在鼓楼区虹桥附近一间平房里。这间房子只有3平米,勉强塞了一张80厘米宽的高低床。小儿子睡上铺,他和妻子睡下铺。房间里什么家具也没有。一家人的衣物,就堆在床上,王师傅说:“晚上正好当枕头。”

  这间平房左右还有3间平房,条件与这一间相当,王师傅告诉记者,里面住的都是他的老乡,3户9口人。男人都是贴牛皮癣通下水道的,女人不是出去打零工,就是在家带孩子。

  不过,大白天记者看到4个大男人全部歇在家里,只有1个女人留在家里带孩子。“没办法哎,这几个月抓得紧,我们都没活干,有活也不敢干。”王师傅眉头紧锁。

  男人闲在家,女人继续在外打零工养家,一名周姓男子告诉记者,近几个月,他月收入平均300元,只够付房租。为了养活一家人,供孩子上学,妻子干钟点工,一天干4家活。

  穿最好的衣服出门干活

  王师傅说,他们的居住条件差了点,但是有活干时大家过得很开心。

  出门在外,大家“家乡人”的观念格外强,能互相帮忙,谁都不会退缩。大家能“群居”在一起,就是老乡帮老乡的结果。原来,他们喜欢带家乡人出来一起打工,并把身边的空房,推荐给老乡。

  平时,大家有活一起干, “今天我的活多,我就分几个给别人,明天别人活多了,就分几个给我,大家互相帮忙。”

  当然,他们也有竞争。

  在一面墙上,我们会密密麻麻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牛皮癣。王师傅说,大家这就是在竞争。为了广告比别人醒目一点,有人逮了一块地方,就拼命喷上自己的号码。偶尔,有人还会耍一个心眼,把别人的号码末位数刮掉。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更多时候,我们的竞争是在拼服务。王师傅告诉记者,通下水道很脏,为了给南京人留个好印象,他出门干活,总是捡自己最好的衣服,尽量穿得整洁一点。每接到一个活,都尽量做好,图个回头客,“我每次在人家家干完活,都用抹布帮人家把地抹一抹,擦干净。”

  希望能留在南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们住在这里快10年了。这里就像他们的“家”一样。王师傅甚至告诉记者:“我对南京很有感情,南京好人多。”

  原来,在干活过程中,很多南京人看他们辛苦,会伸手帮他们。有一次,家住湖南路的一位阿姨家马桶被堵住了,双方谈好疏通价格30元。不过,疏通结束,阿姨却主动给了他100元,另外还送了他几件大半新的衣服。

  “不想回家,回家日子没法过。”4位被采访对象都说,“我们想留在南京”。

  在谈到牛皮癣污染了环境时,王师傅赔了个笑脸,尴尬地说:“我们也不想啊。”他说,每次拎个桶去小区喷号,或者贴纸条,他们都很心虚。“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的。”王师傅说,他很希望有一天能光明正大接业务,给南京人疏通下水道。

  对于金守勤的提议,这4个人都表示赞同,“如果有人统一管理我们,找个地方给我们做广告,我们就不用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了。”

  老家盖楼不能享受

  在南京打拼多年,这4户江西人有3户回老家盖了2层小楼。王师傅告诉记者,村上盖楼房的人家不少。不过大家基本上2年才回家一次,楼盖上了,一家人也住不上。屋前屋后,野草长得比人还高。

  “我们至少要干到60到65岁再回家吧?”王师傅说,苦不动了,再回家。

  如今,他们在外煎熬,老母亲望眼欲穿。

  王师傅告诉记者,他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守寡的母亲,拉扯大了他和另外5个兄弟姐妹。如今,大家都离开家乡,在外谋生,家中只剩82岁的老母亲了。由于家中没装电话,子女平时想问候一声,都不太容易。

  因为路费不便宜,王师傅一家2年回家看一次老母亲,每次给母亲200元钱。王师傅说,在外谋生,没办法,他肯定要等到母亲瘫倒在床上不能动,迫不得已才会回家。

  而这也是很多老乡的选择。如今,他的老家“空巢”老人比比皆是,孤苦地替子女守着一个没有人的“家”。

  快报记者 钟晓敏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