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大中桥以北河道不叫秦淮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大中桥以北河道不叫秦淮河
其实是1000多年前的护城河,文史专家呼吁为古河道树碑立传
南京现有部分古河道

  “秦淮河在南京城内原来有清溪、运渎、杨吴城壕、明御河等支流汇入,如今,不论是不是古河道,都叫秦淮河。虽然这个古河道是秦淮河水系的一部分,但这些古河道都各有典故,各有历史,不应该混称秦淮河,让老百姓都弄不清楚。”

  近日,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通过调查发现,人们把南京的古河道已经张冠李戴了几十年。 “今天的南京地图上,紧依龙蟠中路西侧的一条河道被标为‘秦淮河’。这条河北起珠江路口的竺桥,向南一路流过逸仙桥、复成桥,在通济门的大中桥下出城汇入外秦淮河。其实它并非秦淮河,而是1000年前杨吴时期人工开挖的护城河——杨吴城壕。”贺云翱认为应该在南京古河道的每一段都还它们原来的名字,或者在古河道的边上打上标志物,说明这段古河道的历史渊源。

  [清溪]

  曾经是城东大动脉

  清溪路,清溪河……在中山东路与清溪路交界处,至今还有一段泛着黑色的河流,这段河绵延弯曲伸向秦淮河,不知道的人都叫它秦淮河。其实,这个已经残剩的河道在东吴时期就有了,是古清溪的一部分。

  清溪发源于钟山,汇合于燕雀湖,向南流入秦淮河,接通玄武湖,清溪在六朝时是城东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皇家贵族园林集中之地。清溪又叫九曲清溪,是非常美丽的一条河流,它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原名“东渠”。

  贺云翱说,古清溪“阔五丈,深八尺,烟波浩渺,连绵十里”。遗憾的是,如今“九曲清溪”的踪影早已不在,一路寻找,记者发现剩下的只有不到2000米的“一曲”,绵延弯曲伸向秦淮河。记者在中山东路与清溪路交界处看到,河宽约5米左右。

  至于九曲清溪消失的原因,贺云翱说,唐末五代,杨吴筑城时,引清溪水为城壕,水流被切断,城外的水汇入城壕,城内河道则大多湮塞。到了明朝,朱元璋填前湖筑宫城,清溪之水内外俱绝。这才最终导致了清溪大部分河段在今天的南京地图中消失。

  【杨吴城壕】

  朱自清误认为是秦淮河

  “如今的逸仙桥一带水系,大家都叫它秦淮河,其实,那是杨吴城壕。”贺云翱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南唐江宁府图”,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竺桥至白下桥(今大中桥)间的水道从东城墙下流过,这条古河道在1000多年前的杨吴时期开凿,一直沿用到元代,叫杨吴城壕。

  公元589年,隋灭掉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陈。随后隋文帝杨坚下令将六朝都城建康夷为平地,变成耕田。这场浩劫一直持续到300多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割据江淮地区的是唐王朝分封的吴王杨渭,他坐镇扬州而派大将徐温镇守金陵。徐温来到金陵就命手下陈彦谦负责重建金陵城。杨吴城壕便是人工开挖的金陵东城墙外的护城河,即为1000

  年前南京城的东界。

  “这条河道的寿命非常长,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在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知府马光祖对杨吴城壕进行了彻底的疏浚,疏浚后的城壕约合今长14638.08米,宽92.16米,深4.68米。城壕的形制,在《景定建康志》中显示为近圆角的方形,这大约是为了减缓水流对转角处壕岸的冲刷侵蚀,类似的做法也见于开封等其他城池。遗憾的是,到了宋末,城壕因年久失修逐渐淤塞。而到元代,城壕宽仅76.8米,较之南宋收窄了15.36米。”贺云翱说,如今人们看到的杨吴城壕河道最宽处依然还有40米,而且走向笔直,风采不减。

  遗憾的是,杨吴城壕被后人误认为是秦淮河。这个错误甚至出现在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文中写道: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

  【专家建议】

  给古河道树碑立传

  “山水城林”是南京城的特色,历朝历代在此修筑城池都充分利用了南京的山水资源,直到今天,南京老城区的许多街巷依然沿袭了几条古河道的走向。“杨吴、南唐时期筑金陵城基本奠定了今天南京市区的水系布局,杨吴城壕便是这段城市发展脉络中的最珍贵遗存。当年杨吴城壕是绕金陵城一周的,而如今它处都已消失,只留下了这段东界,意义非常重大,如果再不正名,大家都会这么误解下去,大家对南京的历史也就含糊不清了。”贺云翱呼吁,有关方面能够给南京的一些古河道正名,甚至在一些古河道上竖个牌子,把相关河道的来龙去脉都写在上面,让大家都清楚南京水系的由来。

  快报记者 胡玉梅

  【链接】

  南京城内其他古河道

  珍珠河——现在的珍珠饭店附近。据说,陈后主在河上泛舟遇雨,河中莲荷水珠游动,河中雨打水面成珠,大家齐呼满河珍珠故得名。

  进香河——在东南大学附近有一条进香河路,历史上那里确实曾是一条河。这条河和杨吴城壕连通,它是运渎的一部分,南端有莲花桥,还有严家桥、红板桥、大石桥、西仓桥。明朝初年鸡鸣寺山上建有十座“功臣庙”,人们由此河前往进香而得名。

  运渎——红土桥、笪桥……这一带在东吴孙权时期,有一条南北运输非常重要的河流:运渎。运渎是东吴时开凿的接通秦淮河和宫城的运河,南起上浮桥附近,经红土桥、笪桥、破布营和上乘庵一带接进香河。

  明御河——明代开凿的河,在现在的明故宫遗址周围,并经过竺桥、玄津桥、复成桥和大中桥流入秦淮河。它的一部分水源也来自前湖和清溪。

  小运河——明代初年开凿夫子庙东边白鹭洲一带,明代这里有一个大粮仓,开凿此河以通秦淮河。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