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
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
余光中自称“南京大萝卜”,昨回母校过80岁生日
  余光中在南京五中朗诵自己的诗

  余光中和秣陵路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余光中在看快报上有关他的报道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清脆的童声合唱中,在点燃了蜡烛的生日蛋糕前,端坐着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清瘦的老者,烛光在他的脸上闪烁。

  “余爷爷,快许个愿吧!”身边的一位小姑娘提醒老人。老人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冥想了很久,说了一句:“今天,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老人笑着吹灭蜡烛。

  昨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恰逢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80岁大寿。80年前出生在南京的余光中特意从台湾赶到南京,回到昔日就读的母校,和他未谋过面的小学弟、小学妹们一起庆祝生日。

  “孟母三迁,我都七八迁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走在母校南京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的操场上,余光中停下了脚步,他在聆听——几百名小学生站在教室前的走廊上,齐声朗诵着诗人的代表作《乡愁》。没有任何杂质的童声,将诗人瞬间带回到70多年前的儿童时代——孩子们的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让他久久不愿挪开脚步。

  为了表达对老校友的崇敬之情,孩子们几乎把新华书店里余光中的诗集都买空了。在学校的一间会议室里,从早年的诗作到近来的新作,孩子们把老校友的代表作朗诵了个遍。

  “真没想到在母校我有这么多的小读者,我很高兴,很感动。小学弟、小学妹们表演得很精彩。”和孩子们说话,80岁的老人也用起了儿童语言。他告诉大家,当年上小学时,老师叫到他发言,把他吓死了,根本没胆量去表演;不像现在的孩子,活泼开朗。

  他对孩子们说,少年时,自己曾遭遇两次战争,不得不背井离乡。后来,回到家乡南京后,他考取过五所大学,选择了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以后他又上了厦门大学和台湾大学。余光中感叹:“我一生读书,搬来搬去。孟母是三迁,我都七八迁了。”

  两个可爱的小男生、小女生一人拿着一只小娃娃送给余光中夫妇,原来这是秣陵路小学的吉祥物秣娃和陵娃。“余光中”班的小朋友们还制作了一幅特别的挂毯——中间印着余光中的照片,四周围绕着全班孩子的照片。“余爷爷,我是范宇扬,你可一定要记得我。”小姑娘自我介绍,旁边的孩子们也都“冲上来”,可爱的表情逗笑了余光中。“这里还有一个叫唐寅的?在哪儿?”叫唐寅的小男孩跑上前来。“将来你要做一个画家。”听到老校友的期许,孩子兴奋得直挠头。

  “你们送了我这么多礼物,我也准备了礼物送给你们。”说着,余光中拿出三本书。“一本是儿童文学,音乐家把我的一首诗谱成了曲——《踢踢踏》,就是小孩儿穿的木屐发出的声音;一本是我今年新出的诗集《乡愁四韵》;还有就是我翻译的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的诗集《雪晚林边歇马》。”

  “我是南京大萝卜,来看你们小萝卜”

  走进南京五中(原青年会中学),精神矍铄的余光中立即显出一副主人姿态。“你们看,现场就数我最年长。我80年前的今天出生在南京,天经地义是一个南京大萝卜,所以一定要回来看看南京小萝卜。我出生在农历9月初九,今年是2008年,我80岁,两个8两个9很吉利。”面对中学校友们,余光中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兴致十足。“我的三个母校都改名了,可名字变了感情不变。你们会不会说:你这么老了,还好意思来认妈妈?哈,我来南京时,你们都没‘来’呢!我是第一个来南京的,我应该回过身来欢迎你们。”

  “给你们念一念我的新诗吧。今年我出了三本书,一本评论集《举杯向天笑》,书名借用李白的诗句,向李白致敬;一本诗集《藕神》,向女词人李清照致敬;一本翻译王尔德的喜剧,是向王尔德致敬!”在五中礼堂,面对座无虚席的小校友们,余光中诵读了一首有些悲凉的诗后,突然提出要念一首滑稽的小诗《问鸡》,其中关于“鸡生蛋,蛋生鸡”的诗句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而肯德基也入了诗句,很出乎大家意料。

  诗人念诗时,他的夫人范我存一直默契地帮他捧着诗集,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一如他们当年在南京初见时一样。

  “母语是非常非常美丽的”

  到了80岁,诗人笔下还是有写不完的诗。这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余光中自问自答:“凭着我对我们的母语——汉语的热爱。我们的母语是非常非常美丽的。”

  余光中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英语水平也很高,“我在大学是学外文、教外文的,而我中文、英文基础就是在青年会中学打下的。”余光中记得,当年功课并不紧张,下午有很多活动时间,爱动的就出去打球,好静的可以在教室看书。那个阶段,高中生余光中已经能读英文版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也会读《古文观止》等古典名著。“我当时看《三国》《水浒》的喜爱程度不亚于你们今天看《达·芬奇密码》。”余光中对现在中学生的喜好也了如指掌。

  余光中说,读了很多英文作品之后,他反倒觉得中文更有味道。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就与英文的表达完全不一样。在英文中,“我”字是完全省不掉的,而中文很灵活。

  “在母校,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训导主任甚至会把家里的秘笈拿给我看;而教英文的孙老师总是给学生很多鼓励。”余光中表示,此刻他恨不得把所有的书都摆在老师的面前,可惜他们都已经去世了。余光中感慨道:“我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把握青春,很快把作品摆在老师的面前,不让老师,也不让自己遗憾。”

  昨天,南京五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赵志昇特别为余光中先生朗诵了不一样的《乡愁》:

  在诵读完常规版的《乡愁》后,接下来还有一句:“今天/ 乡愁是一座长长的大桥,/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这一句,是诗人在去年回南京过端午节时即兴创作的,表达此时的心情最为合适。那份怀乡、怀土、怀旧、怀国的赤子之情已经得到了化解,身边有新娘,身在大陆,乡愁应该不再愁了。

  快报记者 黄艳 倪宁宁/文

  泱波/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