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据10月5日《新京报》报道:10月3日早晨,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环高速公路发生车辆连环相撞事故,造成3死7伤和20多辆机动车报废或受损,高速公路西半幅因此中断行车2.5小时,因此,便出现了“乘客支摊打牌”的一幕。
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3死7伤的悲剧车祸现场,竟然支摊打牌娱乐,按照我们的传统道德,难免要遭受“人心冷漠”的一番谴责。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表达了迥然不同的观点,甚至指责记者的报道是一个错误的导向,“打牌不错,发稿的人心态有问题!”
综观两方观点,要害的分歧点在于:一方认为,面对悲剧,人应该有恻隐之心;另一方认为,不能用恻隐道德去苛责他人;比起所谓的恻隐道德,苛责他人更让人讨厌。就本质而言,争论是传统道德与反对传统道德约束之间的拉扯。在我看来,两种观点都有很深的根源与社会基础,尝试去裁断谁对谁错,注定是一种徒劳,所以,我们必须尝试换一种“多元的眼神”去审视。
价值多元的时代,有观点分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问题在于,正因为多元,每一“元”便常常会格外卖力气地扯嗓子证明自己这一“元”是“唯一正确”,甚至走向极致,拒绝和解。由法律兜底,避免人过分逾越人性底线;由道德搭梯子,倡导人不断形成更高境界,二者共同撑起的空间,才是一个常态的社会。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便尤其需要有支撑长久多元的“和解”智慧。
比如说,强调人之权利不被道德苛责所绑架,这没有问题,但只能说你可以“理解”老头老太太无聊中打牌解闷,却不能将“理解”说成“认同”“褒扬”甚至“叫好”,好像此时此刻唯有打牌才更符合正常的人性似的——警惕“伪君子”没有错,但你不能倡导大家都去做“真小人”。同样的,看不惯车祸现场支摊打牌的行为,谴责本身也没有问题,倡导大家多一点恻隐心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不能打棍子、戴帽子,“冷血动物”之类的桂冠,还是少派发的好。
车祸惨剧的现场,有乘客支起了摊子打牌,这事的确让人感觉“怪怪的”,却不必上升到“中国人失掉恻隐心”的高度上,非要用这么一张照片搭起一个比武台,然后铆足了劲上去厮杀,按照“敌我矛盾”拼个你死我活,这样的事儿岂不是更为怪哉?毕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