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发现 老巷古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百年老宅缘何藏身闹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百年老宅缘何藏身闹市
  地铁张府园出口,每天往来于此的人们行色匆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就在这个繁华街区东边的一个小巷子内,深藏着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八角形牌楼,雕花砖堆砌而成,门前一对石狮正在和小球嬉戏。这个看起来雍容华贵的老宅,什么样的人才能住得起?他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宅院?老宅有没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探访了这个透着“贵气”的老宅院。

  深藏不露的老宅是何建筑

  “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天都有“游客”探访这座磅礴大气的老宅。老宅的门牌上写着南京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琅琅读书声其实是从马路对面的校区传出来的,而老宅则摇身变成了教师们的办公区。

  老宅坐北朝南,只要从门口的巷子往里看,一眼就能看见正门前的那座十余米高的“八”字形雕花砌砖牌楼,“山”字形脊顶盖着筒瓦,檐口下的墙面盛开着百年不衰的牡丹砖花,工艺精绝。墙是砖砌的,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割成大大小小的多边形,看上去别致精巧,砌砖用的不是水泥浆,而是糯米汁和石灰。牌楼前面的一对石狮,活泼可爱,右边是一只公石狮,左边则是母石狮,母石狮怀里还兜着一只四处张望的小家伙,老南京解释说,母的那尊寓意是“母子连心”。

  老宅有三进,庭院里面错落有致,虽然已是秋天,但老宅内却是绿意盎然,秋天的花儿朵朵绽放;青石板铺的路边,青草茂盛。最壮观的是老宅最深处,那是五开间高大轩敞的屋宇。大殿殿脊高约十余米,斗拱雕刻鱼龙图案,大殿内有圆形朱红大柱30根,巍峨壮丽。

  这么气派的老宅到底是谁家的

  这么气派的老宅,究竟什么样身份的人才住得起呢?想必只有大富大贵之人才有这么多的钱,在这么好的地段,盖起这么一座别致宅院吧。

  记者一路寻找,在大门牌楼的一个角落发现一个陈旧的小牌牌,上面有一溜字:曾公祠,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看来这是一户姓曾的人家曾经的祠堂,那么又是哪个曾姓人士家中如此殷实,盖了这座砖木结构宫殿式祠堂呢?

  “这个祠堂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祠堂。清末,曾国藩和曾国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光绪十五年推恩加太子太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曾国荃死于任上,死后,光绪帝赠他为太傅,赐忠襄。为了纪念这个大清国的有功之臣,光绪帝下旨建了曾公祠。”近代史研究专家陈宁骏说。

  曾公祠并不是曾家后人自己建造的家祠,而是皇帝恩赐的功臣专祠。因此,这样一个祠堂处处显示出皇恩浩荡,当年整个九条巷的北面应该都是曾公祠的范围吧,从客房、厅堂、厢房到庵堂,加上后花园,曾公祠可以用“富丽堂皇”来形容。

  曾家最后的守祠人去了哪里

  既然是祠堂,就一定有守祠人,那么谁是曾国荃公祠的守祠人?守祠人是一户什么样的人家?曾国荃的后裔们在里面住过吗?

  记者了解到,曾国荃的直系亲属如今分散居住在北京、台湾和美国,他们也会惦记南京的曾公祠,到南京看过几次。

  “功臣专祠是有特别讲究的,一般只放功臣一人,经过皇帝恩准,功臣夫人去世后,牌位也可以放进去。每年祭祀的时候,家人可以参与祭祀,但春秋两季,都由地方官组织祭祀。祭祀的时候,要摆放猪头、羊头,还要摆放五种果品,祭祀完,这些祭祀品要吃掉。”近代史研究专家刘刚介绍。

  话虽如此,曾公祠还是特设有家眷居住的厢房的。“曾公祠现在剩下三进,前面两进是客房,后面一进是祭堂,也就是供奉曾国荃牌位,遇到重大活动祭祀他的地方。两边是厢房,那才是住家眷的地方。”记者联系了曾国藩研究会的专家胡卫平,他和曾国荃的后人一直都保持着联系。“曾国荃的后人们曾经多次‘拜访’自家祖宗祠堂,但每次都不惊动校方,都是悄悄地来,默默地走。我听曾国荃的后人讲,一直住在曾公祠帮忙料理祠堂的并不是曾国荃的直系亲属,而是他的一个远房穷亲戚。当时,好像是这个穷亲戚没有地方住,就让给他家住了,一来可以解决住房问题,二来正好可以看守祠堂。”但这个远房亲戚在曾公祠住了多长时间、怎么离开的?没有人知道。

  而后,记者通过寻找,辗转联系上了曾国荃兄长曾国潢的后人曾宁。他告诉记者,长辈们都没有提起过曾公祠,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到那里开会,才听人们讲起,那是曾家的祠堂。“我也是20多年前才知道,曾家还有这么一个漂亮的祠堂。老人们不愿意说,可能有什么伤心事吧?”

  虽然曾家后人没在曾公祠住过,不过,说起曾国荃其人,胡卫平却笑了:“其实,曾国荃是一个幽默、很有诗气的人,这个人心肠也不错。曾国荃在山西任巡抚的时候,正好碰上大旱,老百姓家里没钱没粮,于是曾国荃就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救了很多老百姓。曾国荃在南京指挥湘军也非常有办法,他不作什么忠于皇上之类的训话,也没有繁琐的规章制度,只有两条:一个是打仗时,所有官勇都要给他死命地打,不肯出力的或者贪生怕死的,就地处决;二是打完胜仗后恣意享乐:野战打赢特别是攻下城池后,让勇丁快活三天,一概不问,三日过后再禁止。尽管曾国藩对曾国荃‘快活三日’的做法十分不满,但在当时却非常管用,也使得曾国荃带领的那些人成为湘勇中最能征惯战的一支部队。”

  老祠堂是怎样躲过劫难保存下来的?

  只要细看,细心的游人会发现,曾公祠保留的并不是非常纯正的清代建筑风格,原本的小瓦换成了大瓦,门栏外面,还有西洋风味的罗马柱;原本光绪帝给曾公祠建的后花园,如今已经不见了踪迹。“曾公祠在一点点‘减肥’,现在的面积早就缩水了。”刘刚说。

  学校总务处主任刘庆告诉记者,曾公祠始建时的占地面积非常大,在现址东西南北四面都有许多建筑,尤其在东西两边还建有厢房若干间,归曾氏族人居住。历经百年风雨变迁,现已被其他建筑代替。不过,现在曾公祠还剩下房屋35间,分为前、中、后三进,两个院落。

  从开始建设到如今,曾公祠经历了什么样的岁月?它的那些建筑是如何被蚕食的?这样一座大富大贵的老宅见证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曾公祠是清代末年建的,建好以后曾经荒废了几年。后来,国民党将这里做了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刘庆指着门口两根雕有云朵图案的圆形罗马石柱说,“这两根柱子很有西洋风味吧?这两根罗马柱是民国时期加上去的。”

  动乱的年代,注定老宅命运多舛。1940年,汉奸常玉清又把曾公祠改成同盟会会址,堂堂功臣专祠从此走上落魄。“日寇占领南京后,常玉清滥用职权,把祠堂的一部分建筑改成了殡仪馆,以前路过这里,都能听到悲凉的哭声,让人听着心都寒了。”

  柱子里头藏了财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公祠摇身一变,成了校园的所在地。

  2000年,学校修建校园,工人爬上最后一进的柱子,敲敲外面漆着红漆的梁,发现居然传来哐哐声。这里面会不会有夹层?是不是有藏宝库?曾国荃攻下南京后掠夺了巨大财富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工人们征得校方同意,敲掉了外面一层石膏,里面并不是什么国宝,而是精美的木质雕花。每个柱子的横梁上,都有一排木雕花,还有龙头。柱子的榫头处,两个龙头相互咬合,龙须还闪着黄色的金光。“后来老一辈教师告诉我,“文革”期间,怕这么好的建筑遭到破坏,于是校方连夜在雕梁画栋的上面部分,全都用石膏封起,然后又刷上油漆。这个秘密一直埋藏了将近40年,要不是工人疑心,还不会发现这个秘密。”刘庆说。

  横梁上的雕像和曾国荃无关

  走在青石砌的路上,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生机盎然的绿色草坪,还有棕榈、紫荆、海棠、桂花树,小院的景致格外清雅迷人,在秋天的凉意中更显精致。眼前的正厅有五间高大的房屋,当年是用来待客的。这一进的精美就在于它的梁柱之间也配有“花边”,朱红色的漆,喜鹊俏皮地停在一角。

  好风景总会藏在最深处,最后一进的祭堂最巍峨壮丽。“当年,这里是我上学的礼堂。”刘庆上中学时,常常坐在大殿里冥想,在厚厚的天花板上,会不会有些秘密藏于其中?

  2000年,秘密揭开的时候,刘庆也有些惊讶,大殿回廊顶上的木雕好美,木雕上的人穿着昆曲里才有的服饰,男的女的,每一幅图案都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这些木雕花雕刻的是不是曾国荃的故事呢?虽然是数学老师,但闲下来时,刘庆会对着每一幅雕刻细细揣摩,“后来我才知道,上面雕的不是曾国荃的传奇人生,而是五子登科、五谷丰登之类的图案。而天花板尖顶上,除了龙凤呈祥、双龙戏珠之类的雕刻外,还有阴阳八卦和日、月……”

  特色拱门和柱子或将永远消失

  学校前任书记刘瑛说,为了保护这座老宅子,学校已经尽了全力,但因为资金短缺,修葺仍不能尽善尽美。比如屋顶的瓦,原本都是小瓦,看上去清秀典雅,可多年来野猫踩踩,风雨冲刷,原先的早不能用了,只能换掉。但小瓦太贵,现在只有大殿换的是小瓦。原本有老宅特色的拱门、柱子,部分也被包进了墙体里,因为柱子已经腐烂,换掉怕影响房屋安全,又不能修好,只有砌堵墙把它们封在里面。

  本版主笔 胡玉梅 黄艳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