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明代御窑穿“盔甲”移驾市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2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明代御窑穿“盔甲”移驾市博
  长虹路窑岗村30号发现了一批明代皇家御用窑址,经过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这些御窑址窑门、火床、窑室、烟囱都保存相当完整。昨天,记者了解到,其中两座将移驾南京市博物馆,还有一座就地保护。

  御窑保存相当完整

  三座御窑窑址坐落在原南京锅炉厂老厂房内,5个多月前,由于开发商要在这里建房,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进驻这个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的这些古窑窑口向外,呈不规则的扇形分布在山丘四周。

  “600多年前,明代皇家御用的琉璃构件应该都出自这里。”专家说,位于现场中央有一座琉璃窑,窑室内的13道青砖火道都保留下来了。这在众多已经发掘的窑中,是保存最完整、规模形制最大的一座。这座琉璃窑的窑门、火床、窑室、烟囱全部具备,其窑门是用条石砌成,火床上还有黑灰色的窑灰土,窑室内13条火道排列整齐,烟囱青砖排列整齐划一。经过测量,这座葫芦形的琉璃窑东西长3.9米,南北宽3.7米,窑床到窑顶的高度估计超过2米。

  在这处大型琉璃窑周围,还有一座稍微小一点的窑,其结构更为完好,而其他窑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大部分只残存了火床和窑门,窑室和烟囱几乎找不到了。

  经过考古,专家们发现,这些窑址内还有残存的琉璃构件,有鸱吻、筒瓦、滴水、瓦当等,其中一块完整的灰陶兽面纹瓦当,兽面线条生动流畅。同时,工人们还清理出了大量瓦坯,其中有一块龙纹构件残品,绘制的为一条五趾龙。专家表示,按照明朝制度,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五趾龙纹,其他地方的龙纹只能是四趾龙或三趾龙。如果有不遵此制度者,将会按照“逾制”论,罪可杀头。

  两座御窑搬迁穿“钢铁盔甲”

  “这么完整的明代皇家御用窑,如果被毁了实在可惜。为了能保留下来,我们决定把保存相当完整的两座窑,整体搬迁到博物馆。”昨天中午,记者进入御用琉璃窑址现场,钢板、木板、电焊工具摊了一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其中两个相邻的琉璃窑已经变了样,它们的外面都裹了一层塑料布,中间空隙用发泡剂填满。现场的工人用一厘米厚的钢板,数十根钢架把其中的一个琉璃窑整理包扎了起来。记者发现,这个琉璃窑的“钢铁盔甲”整个框架完全按窑址的形状焊接。“这身钢筋铁骨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重的,加上琉璃窑,重量会达30多吨。”

  这么重的庞然大物该如何运到博物馆呢?现场的工人告诉记者,最难的是怎么让琉璃窑与底座分离。“我们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在琉璃窑底座的土层,每隔50厘米挖通30厘米左右的通道,然后在通道内垫上砖块,砖块上放上工字钢板。这样,工字钢板就成了琉璃窑的承重座基。承重座基完成后,就在工字钢板上再铺一层钢板,让整个琉璃窑与底座土层分离开来。”

  另一个琉璃窑就地保护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迁移工作已经过半,不久将会把其中的两个琉璃窑运送到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东边的开放公园内。据悉,为了避免天气对这些文物的影响,届时会在公园专门为这两个琉璃窑建造属于它们自己的“宫殿”,到时候市民就可以一睹它们的风采。

  而另一个琉璃窑将暂时存放在该工地附近,等该小区的建筑工程结束时,再把这个琉璃窑放置到小区的空置位置上进行保护,并尽量放置到其出土地点。快报记者 胡玉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