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织网捕鱼,是为了生计。而家住琵琶小区的赵家勤老先生,退休后也开始织网捕鱼。赵老说,这已经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织织网,捕捕鱼,远离喧嚣,有点返璞归真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锻炼身体。
亲手制作织网工具
一大早,琵琶小区一处居民楼前,72岁的赵家勤老先生已经忙碌起来,一张白色大渔网挂在门前柱子上,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织网。
赵老手法娴熟,右手拿梭子,左手拿按板,梭子上绕了粗粗的一圈尼龙线,上下穿梭。“这个梭子,相当于缝衣服的针,那个是按板,是在织渔网时起固定作用的。”赵老边织边向记者介绍,这织网的工具都是他亲手用竹片做的。
赵老织得很快,记者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名堂来。“织渔网其实很简单,先将四角打结,织时只有上下两针。第一针把尼龙线绕过按板,自下而上地穿过起好头的网洞,接着将尼龙线按在按板上,把尼龙线自上而下地固定前一针进行打结,然后依次就可以了。”赵老说,速度快的话,一天能织一尺,一个多月一张网就能完工了。
“乖乖,是织渔网啊,没见过,就在电视里瞧过。”一个准备出门的小伙子刚好路过,拿起手机就拍照。买菜回来的大妈也笑呵呵地在一旁驻足欣赏,“好多年没瞧见有人织渔网了,现在看得真是新鲜哦,老赵你这是准备干吗啊?”
赵老说,在50年前会织渔网的人很多,如今怕是不多了。
年轻时就是捕鱼能手
说起自己的织网技术,赵家勤陷入了回忆中。他原来是安徽马鞍山人,16岁全家移居到南京,20岁时在一家玻璃厂做工人。那时厂里有个师傅姓张,和他同住一个院子。有一次,赵家勤下班回来,看见张师傅正在院子里织渔网。“他动作可快了,三下五除二就织得好长了。“赵家勤站在一旁看得好奇,便上前请教。就这样,在张师傅点拨下,赵家勤也学会了织渔网。“这手艺就像妇女打毛衣一样,要熟能生巧,开始速度慢些,越织越快,开始织得松松垮垮,到后来越织越牢。”
那时,南京的河里鱼虾不少,也没有禁止捕鱼。赵家勤和张师傅还有厂里的几个同事,周末时常一起去捕鱼。“那时鱼虾在河里活蹦乱跳的,我们把渔网撒下去,过个几分钟一拉网,里面全是鱼,特别有成就感。”赵老说,几个朋友坐在河边聊聊天,捕捕鱼,到夕阳西下时,一帮人在落日余晖中满载而归,“那种日子多快活啊!”
捕鱼目的不在鱼
没退休前,赵老工作忙,很少捕鱼,织网的活也搁下了。退休后,赵老闲来无事,总想找点消遣的事做做。“练太极觉得太慢,打牌下棋脑筋又不够转。”试了不少老年娱乐项目,赵老觉得还是捕鱼最有趣。
几年前,赵老重新出山,买来尼龙线,自制工具织网。
现在好多河都不给捕鱼了,为了过足瘾,赵老还专门交了税,“江宁河定桥下的水就很好,很过瘾。”
每个星期,赵老都要出门捕鱼三四天。到了河边,赵老通常会先踢踢腿,活动活动筋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随后把渔网支撑在河中,自己则悠闲地在河边转转,或是坐在小凳子上看报纸,悠然自得。过了两三分钟看一次渔网,或许那里就有了收获。“可通常情况下是空捞,但只要有这个过程就好。”赵老说通常他会放生那些小鱼,留下个头大的作为战利品带回家,让老伴做菜。
赵老说,他现在捕鱼的目的早就不在鱼了,只是为了享受过程。河边空气好,拉网的过程就是锻炼身体。“也许是都市里太喧嚣了,现在去郊区捕鱼小憩,感觉上返璞归真,生活变得恬淡自然起来,很快乐。”
快报记者 赵丹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