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常州“绵竹班”采访,想了解这些来自地震灾区、远离家乡的106个孩子的生活状况,但正好遇见一单位前来慰问,在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又是领导讲话、又是媒体采访,可台下的孩子们看上去却个个无精打采,好像捐赠这件事与他们无关。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但过多的关爱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从调查的情况看,并不尽然。如何关心这些孩子,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学生烦:
捐赠交接仪式太多
“绵竹班”初一学生叶子琳最近只要一听到老师说有单位来慰问时,心里就特别烦,现在她最怕的就是站队集合迎接有关慰问单位。
叶子琳清楚地记得,8月下旬的一天,她和同学们正在寝室休息,突然接到老师通知,立即到大门口集合,迎接前来慰问的领导。结果,迎接完了大家都不能走,还要进行捐赠交接仪式,仅慰问单位领导讲话就讲了近40分钟,加上那天身体有点不舒服,她差点当场晕倒。她告诉记者,自己还好点毕竟年龄大些,最可怜的就是那些上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傻傻发呆,根本没有一个人在听。有时同学们正在课堂上课,突然接到通知后老师不得不中止正常的上课,全班同学集体到外面迎接慰问单位和参加捐赠交接仪式。
说起另外一个比较烦心的事,就是接受媒体采访。叶子琳说,从5月30日来到常州后,就有不少于100家媒体来学校采访过,而且这些媒体记者都只会问雷同的问题,比如:来常州住得习惯吗?吃得好吗?家里受灾了没有等。
老师烦:
学生思想变化太大
记者近日利用“绵竹班”师生外出游玩之际和罗老师聊了起来。作为“绵竹班”的4位老师之一,他和其他几位老师同样对慰问过多感到无奈。
罗老师说,“绵竹班”师生一到,就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常州人民也特别热情,经常和“绵竹班”的师生开展各种活动,让“绵竹班”全体师生都很感动。但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孩子们思想上发生了变化。
据罗老师介绍,“绵竹班”的这些孩子个个聪明可爱,来到常州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他们,成了大家眼中的“宝贝疙瘩”,无形中就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自己就是“天上的太阳”的感觉。面对这样的变化,罗老师说既有孩子们主观上的原因,毕竟孩子们还小,被过多的宠爱他们思想上就有些把持不住;从客观上来说又与频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接受各种捐赠密不可分。为了及时扭转孩子们思想上出现的偏差,罗老师和同事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一是让孩子们常怀感恩意识;二是学会说“不”,资助“绵竹班”的企业非常尽心尽力,孩子们现在什么也不缺;三是帮助孩子们树立“自力自强”的精神。
当然,罗老师也很清楚,孩子们年龄参差不齐,如果想要一下子摆正心态有点难,只有慢慢地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让他们保持一颗平常心,融入正常的生活、学习,融入常州人的生活。
校长烦:
各种活动实在太多
记者几次电话预约“绵竹班”所在学校李校长时,他都说忙,没有时间。无奈之下,记者只好不请自到登门采访。
当记者赶到学校时,正好遇见李校长在学校门口接待相关慰问单位。由于慰问单位主要领导还没有到,李校长说有3分钟时间给记者。
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李校长显得很无奈,紧锁的眉头始终舒展不开。原来,他这几天一直忙着和其他单位联系慰问“绵竹班”的事,而且刚刚就协调车辆问题被一慰问单位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令他很生气。类似的情况他已经遇到十多次。他告诉记者,联系一次慰问活动,最少要经过三次才能完全敲定下来。而且进行捐赠活动时,有时还得耽误“绵竹班”孩子们正常上课时间,有时只好安排在下午和周末,牺牲孩子们正常的休息时间。
慰问单位:
没考虑到会“打扰学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公司领导介绍,他们单位这次送了一批价值数十万元的生活用品给“绵竹班”的孩子,目的就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当记者问到送东西到学校,会不会打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和休息时,他表示大家都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唯一的想法就是早点把“爱心”和“温暖”送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感受到常州人的温暖,如果说打乱了孩子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真是不应该。下次单位再去看望“绵竹班”师生时会选择一个合理的方式,在不打扰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献爱心。至于为什么要搞捐赠交接仪式和邀请媒体采访时,他尴尬地笑了笑,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教育局:
希望各界和媒体理解
当记者就“绵竹班”的这种遭遇采访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时,副局长顾树民告诉记者,作为“绵竹班”所在学校的主管部门,他们也发现了“绵竹班”师生正常学习和生活被干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据顾副局长介绍,学校从正常开学后,原则上不考虑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必须要参加的,也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绵竹班”师生与社会互动。况且现在“绵竹班”师生的各项生活保障已经全部到位,没有必要再接受社会上的各种物资捐赠。
顾副局长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和媒体能够理解,毕竟“绵竹班”的孩子来到常州是为了学习,少一点干扰就会让他们早点回归正常的生活、回归正常的课堂秩序。
快报记者 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