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燃情岁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人物档案]
· 毛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2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盐城人董加耕:
毛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
  9月17日下午,当记者在盐城市盐都区扶贫协会见到董加耕的时候,这位穿着解放鞋、拿着雨伞的68岁老人刚从乡下回来,老式的解放鞋上粘了许多泥巴——他是到农村帮助农民培育良种去的。

  40多年前,年轻的董加耕放弃了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机会,扎根农村,当起了农民,作出了让人诧异的抉择,但他最终被时代所选中,成了中国知青的典型,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多次接见。

  现在,早已退休的他依然选择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董加耕有着一生不变的宗旨和信条,那就是对理想的坚持。在他心中,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幸福。

  读北大还是当农民?

  ■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因为喝了爆青的茨菇汤中毒身亡。

  在董加耕看来,让乡亲们吃饱饭比到北大念哲学有用得多。他将原本的名字“董嘉庚”改成了“董加耕”。

  ■

  10多年前,当董加耕儿子结婚的时候,专程来到黄海滩涂,拍摄了大海、芦苇、茅草和当年五七干校校舍的画面。而在这诸多的风景中,生长在滩涂上的盐蒿是他们取景的重点。拍摄完毕后,他们更是挖了一些盐蒿回来,栽到了自家的小花园里。

  董加耕爱这盐蒿。在盐城一望无际的滩涂上,唯有它生长在沙滩最远最前沿的地方,任海潮冲洗。潮涨时,它被拍下去,几乎淹死;潮退时,它又面临炽热阳光的考验,几乎要干死。但最终,盐蒿在遇到和风细雨后却更枝繁叶茂,结出的籽粒饱满喜人。从小生长在这盐滩地的董加耕总觉得自己就是那黄海滩涂飘零的一粒盐蒿种子,只有回落到家乡的土地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老年的董加耕回想起人生中的多次选择,他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

  其实,早在1961年的那一次选择,就为董加耕的人生

  奠定了色彩和基调。当年,董加耕是盐城县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由于品学皆优,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人来说,能有这样的机会无异于跳龙门,人生将就此改变。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董加耕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选择了回到农村,做一个农民。

  那一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董加耕的父亲就是因为喝了爆青的茨菇汤中毒身亡,父亲临终的那一刻仍让董加耕揪心,父亲因为疼痛咬碎了嘴巴里的搪瓷汤勺。

  董加耕父亲的悲剧并不是个别的,饥荒正在家乡的大地上蔓延。在董加耕看来,让乡亲们吃饱饭比到北大念哲学有用得多。他原本的名字叫“董嘉庚”,是上小学的时候启蒙先生取的,意为“更加长寿”。有了务农的想法后,他把名字改成了“董加耕”。

  当然,董加耕的选择遭到了学校的反对、乡亲们的误解、惋惜甚至阻挠。一个这么有前途的学生怎么能去做农民呢?董加耕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盐城县委书记,述说了自己务农的志向。不久,县委书记回信了。1961年5月9日,董加耕在他的务农日记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况和心态:“校长传达了沈书记同意我走向第一线的消息,并且谈了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一定要能吃苦耐劳,踏实地干出成绩来。接到这个通知,我比考上大学还高兴。”

  “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

  ■

  董加耕坐在毛主席的左边,和主席肩并肩。席间,主席不停地嘱咐董加耕:“你要多吃菜。”

  主席逝世后,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在主席身边守灵7天7夜。

  ■

  董加耕投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大学”。

  “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忧天下”,回到农村后,这个读了12年书的小伙子给自己这么定位。所以,回去前,他用在学校节省下来的伙食费,买了许多农学技术的书,挑着行李,步行40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向农民推广改良的种子,改善盐碱化的土壤,甚至连夜步行几十公里去买耕牛。

  但这样的影响实在太有限。

  他一边干农活,一边写信给共青团江苏省委,倡议成立江苏省函授大学,培训农民土壤改良、病虫防治等方法。董加耕自己动手写讲义,复印给农民,还定期安排人去辅导。这个方法先在盐城开始实施,然后推广到江苏全省,最终全国风行起来了。

  但董加耕并不知道,他的这一选择正在创造历史,而他也最终被历史选中。

  1962年8月8日,《新华日报》以《目标始终如一》为题,率先报道了董加耕放弃北大回乡务农的事迹。1964年初,共青团江苏省委、中共江苏省委先后发出学习宣传董加耕的决定。随后,《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纷纷发表文章和社论,充分肯定了董加耕的壮举。

  其中《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道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路。”随后,董必武、邓小平、薄一波、彭真等也号召向董加耕学习。于是,在董加耕、邢燕子等那个时代著名知青的影响下,成千上万知识青年投入到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中。

  在这一段风光的历史时期,最让董加耕幸福的就是应邀参加毛主席的寿筵。40多年过去,董加耕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激动不已。

  1964年12月26日,正值三届全国人大召开会议。散会前,服务员通知董加耕、邢燕子、陈永贵、王进喜4人,会后就地稍等。待代表和其他主席团成员离去后,周总理从后台上来,走到主席台后面的一个休息室,不一会又和朱德总司令带领4人来到大会堂的一个小宴会厅。稍后,毛主席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容光焕发地来到宴会厅,这时大家才想起今天是主席的生日。

  主席坐定后,周总理把董加耕拉到主席的左边,和主席肩并肩坐在一起。主席的右边坐着邢燕子,同桌的还有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罗瑞卿等人。大家坐定后,毛主席说:“今天既不做生日,也不祝寿,而是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没让我的孩子来,他们不够资格。今天不仅要吃饭,还要谈话嘛!”主席首先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董加耕回答说:“读了12年,高中毕业。”主席说:“好!”席间,主席不停地嘱咐董加耕:“你是农村来的,要多吃菜。”

  这次主席寿筵,董加耕被人称为“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也被人视为董加耕光辉的政治顶点。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走完了光辉的人生历程。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在主席身边守灵7天7夜。

  从中央领导到农民

  ■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董加耕回到家乡。

  1981年春天,他全票当选为公社副主任,主抓的是乡镇企业。白天,他到公社上班,剩余的时间则到田头栽秧、锄草、收割、脱粒……

  ■

  原本只想做个农民的董加耕一下子被时代推向了历史舞台。

  随着名气的增加,董加耕也由生产队长跃为不脱产的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团中央委员等,一直坐到第三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和执行主席的位置上,成了一名“中央领导”。

  但是,董加耕总觉得不对劲:自己当时立志做个农民,怎么反而进京了呢?他多次向中央写报告要求回到家乡的农村来,因为他知道,他这棵“盐蒿”只能植根于盐城这片土地。文革开始后,董加耕受到了冲击,多次被审查。但他都挺了下来,因为他坚信,自己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在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他再次上书中央领导,要求回家乡。这一次得到了批准。回到盐城后,他继续担任盐城县委副书记,一如既往抓农村工作。

  回到地方后,有人开玩笑说:“人家是官越做越大,车越坐越小;而加耕是官越做越小,车越坐越大。”听到这些,董加耕总是付之一笑:“当官非本意,进京不由己。而今从头越,为民办实事。”

  但他在县委副书记的位置上干得正起劲的时候,又受到审查。十三个月之后,董加耕被放了出来,这回连副书记的位置都没有了,他重新当起了农民。

  1981年春天,他到邻近一个公社参选,全票当选为公社副主任,主抓的是乡镇企业。有着多年阅历的董加耕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可以引导农民办工业,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认识了这一点之后,董加耕埋下身子抓乡镇企业,还成立了盐城第一家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

  但在另一面,董加耕又不脱离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年都要养八头肉猪,两三百只鸡。白天到公社上班,剩余的时间则到田头栽秧、锄草、收割、脱粒……真真切切地做起了农民。这时候,董加耕才觉得自己的心落了地,自己的根扎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在担任公社副主任的时候,他发现当地农民饮用的水很脏,很容易得病,为此花了很多心血为乡亲搞起了自来水。

  幸福就是为百姓做点事

  ■

  2000年,董加耕退休。退休之后,他再次面临选择,有多家私营企业想聘请董加耕去做形象代言人。但他和年轻时拒绝北京大学一样,再次拒绝了这些企业的要求。他被新华社记者称为“精神富翁”。

  ■

  如今,退出历史舞台的董加耕和其他退休老人一样,过得平淡而又充实。

  采访时,好客的董加耕和爱人郝鸿鸾一定要留记者吃饭。他们的家非常简朴,墙壁上贴着当年毛主席和董加耕、邢燕子等人的合影,但更多的却是自己家人的照片。其中有一张,镜头抓取了家庭中最温馨的一幕:董加耕怀抱小外孙,情不自禁地给了他一个吻;而老伴郝鸿鸾则坐在沙发上,面对镜头微笑。照片下面,张贴着小外孙的书法,“写的时候他才8岁。”郝鸿鸾伸出手,比画着。孩子现在成了他们幸福的主要来源。如今,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董加耕终于“回到了家”,而之前,他和妻子曾两地分居近20年。

  聊天中,记者得知,2000年,董加耕从盐城市盐都区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了下来,享受的是副处级待遇。退休之后,他再次面临选择,有多家私营企业想聘请董加耕去做形象代言人。董加耕只要答应,大把大把的钱就会到手了。但他和年轻时拒绝北京大学一样,再次拒绝了这些企业的要求。他来到盐都区扶贫协会,做了副理事长,起早贪黑往乡下跑,辅导农民改良耕种技术。曾经有新华社的记者过来采访他,称呼他为“精神富翁”时,董加耕开怀大笑。

  2005年,董加耕被全国总工会确认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2007年,当地政府投资200多万,兴建了《董加耕事迹展览馆》。这让董加耕有点不自在,自己也没做什么事,政府却花这么多钱,这让他心里很愧疚。但他更多的还是高兴,“政府做这些,不是对我个人的肯定,而是要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除了还为农村操心之外,董加耕还兼任了盐都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他经常到学校去做报告。一做报告,他就和孩子们谈理想,谈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靠自己理解,靠自己创造。”在董加耕看来,只要秉承着自己为民造福的理想,多为老百姓做点事,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历史如何变化,辛勤耕耘了就一定能收获幸福。快报记者 朱俊骏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