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9版:人间
3上一版  
PDF 版
· 老上海四大百货巨头
演绎现代商战传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老上海四大百货巨头演绎现代商战传奇
  在上海的南京路上,迄今还耸立着四幢古老的欧式建筑,它们是曾在上个世纪名噪一时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这四大百货公司的旧址。如今已不再显眼的建筑,当年却是开启中国现代百货业的钥匙。它们的创办人马应彪、郭乐郭泉兄弟、蔡昌、李敏周的发达轨迹也惊人地相似,“彩票”“礼券”“摸奖”“电台广告”都是最先从他们口里蹦出的新名词,他们的商业模式曾一度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乃至审美观念。

  在香蕉上掘得第一桶金

  19世纪40年代,华人劳工开始涌入澳大利亚,他们大都是来自中国南部乡村的农民。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在来自全世界的淘金者中,华人有4万人左右。到了19世纪末,澳大利亚的金矿日渐枯竭,那些在采金区劳碌的华人劳工只能另谋出路,有的人就来到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州,拿出他们种地的看家本领,从事蔬菜、果园等种植业。

  香蕉当时在澳洲相当畅销,很多侨民便萌发了种香蕉的念头,却苦于没有种子,因为当地人不肯把种子卖给中国人。于是有人想到了家乡的“香牙大蕉”,并在家书中提及此事,数月后,他们收到了来自中山的包裹,里面竟有香蕉种子。昆士兰州的土壤很适合种植中山香蕉,头一年就大获丰收,口味也深受当地人喜爱,因而卖出了好价钱。这时,一批中山华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在悉尼唐人街兴办了一系列经营香蕉批发的“果栏”。因为经营有方,马应彪的“永生果栏”、郭乐的“永安果栏”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后来他们联合了一间“永泰果栏”,各取一个字,叫“生安泰果栏”,垄断了悉尼所有的香蕉生意。

  不幸的是,这种状况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出台了限制华人种植香蕉的政策。精明的郭乐就在澳大利亚邻近的斐济群岛买地来种植香蕉,然后再进口澳大利亚,但后来,香蕉进口也被限制了。马应彪和郭乐被逼无奈,只好回国。

  带着在澳大利亚积累的财富,马应彪回到了香港,郭乐则回到了故乡中山。

  先施引入环球百货概念

  在香港的日子里,马应彪一直酝酿着一个计划。原来,当他还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唐人街附近的一间百货公司让他觉得又新鲜又好奇,于是萌生了开一间百货公司的念头。1900年,马应彪联合了在澳大利亚的几位乡里做股东,兴办了香港“先施”百货公司。

  先施公司是香港第一间华资百货公司。马应彪将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融入公司的管理中去,开创了多个第一:先施是第一间“不二价”的公司,就是说卖东西不讲价;也是第一间开发票给购买者的公司,如果商品有什么损坏或者购买者不喜欢的话,可以拿回来换;还是第一家让员工周末轮流休息的公司。当然“先施”最轰动的“第一”就是第一个推出了女售货员。马应彪让妻子霍庆棠和她的几个妹妹出来做销售,这一招吸引了人气,很多人即使不买东西也会来看热闹。

  这一次的成功,促使马应彪做出一生中最大的抉择,挥师北上,进军上海滩。当时上海的大百货公司,比如惠罗等等,都是外资外货。因此,马应彪的这个决定带有很大的冒险性。

  建百货公司,选址很重要。马应彪和他的股东们没有选择外国公司云集的外滩,而是来到南京路一带。他们站在街口计算来往的车辆和人群,最后决定在南京路口盖起一座高六七层的百货大楼。1917年,上海先施百货隆重开张了。它的底层专售日用百货,二楼为服装、绸布柜台,三楼出售珠宝首饰、钟表、珍玩等贵重商品。四楼是大件家具、地毯、皮箱等。屋顶平台建有大型游乐场。这样的柜面设置,成为日后百货公司的常规。就连现在上海的大型百货公司也还是如此。

  最引人注目的是,先施首次引入了“环球百货”的概念,派员工去欧洲等地采办最新潮的商品,不经过洋行代办,因而成本低、花色也新颖。上海的时尚人士都知道,要紧跟国际潮流就得去这家百货公司。

  永安最早创建模特队

  眼看马应彪的百货事业越做越大,郭乐忍不住将他的传奇经历复制了过来。1907年,郭乐、郭泉兄弟创设了香港永安百货公司,事业很快步入了正轨。在先施百货“攻占”上海之后,永安最终也没能抵挡住诱惑,1918年9月5日,上海永安公司正式落成。

  现在,许多商学院教材论及商业选址几乎都会选用这样一个经典案例:郭乐派人站在先施公司门口对面,靠取豌豆来统计南京路南北两侧人流量大小。最后,一座坐南朝北的6层大楼崛起在了先施公司的对门。

  在先施公司率先推出女售货员后,永安公司不仅紧随其后,还把出众的女店员,比如销售康克令金笔的康克令小姐当作明星一样来宣扬和炒作。而且经常在商场内组织职工进行大型时装表演,并首创企业生活类杂志《永安月刊》来引导消费。另外发行礼券、代客送货、商品操作表演、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一系列促销手段都是这一时期具有永安特色的销售方式,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话则成为郭乐管理售货员的原则,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百货公司还在进行“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的启蒙。

  永安百货也同样拥有几个第一:第一家有日光灯的百货公司;第一个以天桥连接两幢大楼的建筑,顾客在永安公司购物后,可通过天桥进入旁边的永安新厦娱乐或用餐。

  大新成为上海百货之首

  大新百货的创始人蔡昌也与先施百货颇有渊源,1891年,14岁的蔡昌从澳洲回国,并于后来进入香港先施公司工作,这一呆就是10年。在这里,蔡昌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经营理念,1910年,蔡昌感觉自己羽翼丰满了,计划自创大型环球公司,得到哥哥蔡兴(先施公司原股东)的赞许,二人往返港穗,向华侨及商界游说,集资400万港元,于1912年在香港德辅道闹市区开设了大新公司,并以“旭日”为商标,由蔡昌担任经理。此时香港商贾如云、竞争激烈,邻近的“先施”“永安”已是远近皆知,广东一带的人甚至坐船到此逛商场,一些商人用担子抬货上船,运回去卖。这迫使蔡昌刻苦奋发,事必躬亲,每日4点就起床安排工作,大新公司渐渐后来居上,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1916年,蔡昌创办大新百货有限公司广州分行,营业额领先同业各公司。最终蔡昌也没能抵挡住上海的诱惑,于1929年斥600万港元巨资,创立了上海大新公司。大新百货历时约7年建成,楼高10层,雄伟壮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一度出现虚假的繁荣景象,大新公司营业兴旺,超过永安公司而跃居四大公司之首。

  新新公司媲美欧西同业

  与四大百货其他三家不同,新新公司创立于上海,事业拓展也一直在上海。

  1923年,李敏周从澳洲返国,正好遇到上海先施公司总经理刘锡基以及黄焕南筹谋“另起炉灶”,李敏周与黄焕南有亲戚关系,在黄焕南的撮合之下,新新公司终于诞生。据李敏周之子李承基回忆,新新公司建于南京路中段,与先施公司毗邻。楼高七层,占地四亩多。因为有先施及永安两公司作为参考蓝本,取长补短,所以新新公司的外形建造、内部布局,均可媲美欧西同业,当时被称为中国最新型之百货公司。

  新新公司综合了先施和永安两大百货公司的特点,集百货、餐饮、旅游业之大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新新公司最高一层的新都饭店。那些年每到夏天,新都饭店都生意鼎盛,顾客盈门,新新公司首创夏季冷气开放,还采取“猜谜得奖”的独特经营方式,以及在公司5楼设有自行设计、自行装备的上海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私营广播电台。新新公司通过电台大做广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35年2月1日,李敏周不幸遭人暗杀,处于鼎盛时期的新新公司也因此受到影响。

  上海先后开设的这四家大的百货公司,不仅把一个新式的,近代商业的运作模式带进上海,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摘自《新华月报(天下)》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