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的月亮
羌族 杨国庆
一片秋叶飘落在我的心口之上
那种轻盈泛起的金色光芒
像一阵阵悄悄的耳语
熟透了我珍藏在心的那份思量
走上山岗,四下张望
漫天的秋风冲洗着五月的凄凉
沉痛再一次将我重重地埋葬
多少幽灵在大地之下默默流浪
遥想黑色的灾难从天而降
瞬间,看不见儿女找不着爹娘
房屋瘫痪断了脊梁
草木失去呼吸,熄灭了芬芳
这破碎的河山
可是我心爱的家乡
这个晚上,群山当中我楚楚仰望
我要寻找那一轮熟悉的月亮
欢声笑语一样舒心,一样爽朗
没有春的喧嚣,没有秋的冰凉
没有千古岁月沉淀的沧桑
没有尘灰小小的肮脏
像天使的翅膀在目光中飞翔
汶川的月亮,超越多少轮回和死亡
静静守护脚下这片全新的土壤
像旷野之上的
英雄祖先开疆的火光
烧尽无穷的洪荒
驱散魑魅魍魉
9月12日于震中汶川威州
9月11日下午6点多,杨国庆回到震后已成“危房”的家中取资料,桌椅突然再次猛烈摇晃,“吱吱嘎嘎”声与5月12日那天一模一样。“完了!”恐惧再次袭来……持续四五秒后,复归平静。
为了重建,一家人不能团圆
杨国庆是汶川县文体局副局长,《羌族文学》主编、诗人,也是5·12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
见到杨国庆已是9月12日晚上8点多,他推着自行车从威州中学大门里走出来。震后这所中学的师生已转移分散,现在这里是汶川县文体局等机关的临时办公地点——原本位于县政府对面的文体局大楼已在地震中垮塌,现已全部拆光了。
以前的日子现在想来有点梦幻感觉。从家里到单位,骑车不过十来分钟,小城的生活舒适安逸。如今杨国庆与很多人一样,住在离县城还有四五公里路程的板房安置点,最近才刚刚开通了公交车,不然每天早上8点半赶来上班还真有些吃紧。
震后第一个中秋节,很多家庭都没法真正团圆。除了家中有亲人遇难外,还有很多家庭的孩子被分流到外地去上学,回来一趟十分不容易。杨国庆的儿子杨涵现在成都上初一,算是近的,但同样没法回家。杨国庆很想去成都看看他,但轻易也不能离开。眼下,全县从上到下都在抓灾后重建,特别是党政干部更要坚守在一线,除非因公批准,否则不允许出城。
我们必须挺直脊梁
作为一位处于“震中”的亲历者,杨国庆坦言,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经过了一次洗礼,巨大的恐惧给心灵带来的创痕正在慢慢修复,但要完全释放,还得再需要一段时间。
8月份,《羌族文学》出了一期“震中汶川”特刊,其中一篇杨国庆的作品中,他以诗人笔触描绘出的灾难瞬间,读来更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地面抖动如野兽之背,人人战战兢兢,担心脚下会突然裂开地缝,人就会像柴垛一样掉落下去。死亡的恐惧占据了每一个人的心。谁都无能为力,谁都孤独无助,谁都一样渺小可怜,随都无法抹去心中创伤……随着强烈的震动,双腿如同摇杆,不停地摇动着,战栗着。四处一片昏暗,簌簌地落着灰色尘土。轰隆隆,轰隆隆,路口尽头的山体一垮再垮,滚落的巨石和沙土奔流不息。谁都以为头上的尘土是从附近这座山上漫涌过来的,后来才知道所有受灾的龙门山脉四周都是如此的黑了天,没有一个人不曾感受到这一惊悚黑暗的绝望时刻。”
“大地抖个不停,山体垮个不息,岩石崩个不止,巨大的山石滚落进谷底的岷江,传来惊心动魄的隆隆之声,叫人彻底无望。这样的悲情痛苦万分,分分秒秒浸透每一个人的心灵……”
他说,地震来临那一刻,自然界的变化是可见的,而人内心的恐惧则只能感受无法触摸。特别是在震后所有通讯设施一律中断,汶川仿佛与世隔绝了。
四个月后再想这一切,心情已经轻松了一些,“一方面,理智让我们必须坚强面对,这就是现实;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无私援助让我们感恩,我们必须挺直脊梁。”
忙着出书抢救羌族文化
采访中,杨国庆在谈及新家的损毁时很平静,谈及羌族文化遗迹的损毁时却显得痛心疾首。作为一名羌族男儿,多年来他一直以收集、整理和传承羌族文化为己任,即便在地震当天向山上逃生的过程中,他想得最多的也是布瓦羌雕、那些黄土建筑的羌村民居……
从去年开始,杨国庆一直在忙着出一本记录岷江上游文化风貌的书。最近新书出炉,名字叫《震前汶川100个经典记忆》,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汶川的江源文明,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族聚集地。因为该书制作过程中正好发生了5·12地震,所以也加入进了地震的一些内容。
书出来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一些人误解杨国庆,认为他不应该忙着出书,而杨国庆的看法恰恰相反,这场地震损毁了太多的文化载体,再不记录就迟了!“或许,真的要等我死后,才会有人赞同我的这一做法!”说这话时,杨国庆的眼神里看不出一丝后悔。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朱俊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