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国资重组之途,上海路?南京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12 日 星期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国资重组之途,上海路?南京路?
  9月刚开头,奥运新闻热还未退去,上海市一组国资改制和发展的新规定出台,吸引了诸多目光。除引起了上海本地政经界的热议外,也引起周边江浙相关单位的关注。在一片低迷的股票市场上,上海本地股更是由此引发了一波重组行情,受到新规影响的有关上市公司,股价逆市上扬。

  这组引起华东国资小“地震”的文件全称是《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为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确定的两个关键词是“开放性重组”和“证券化”。有意思的是,与上海相距不远的南京,在国资重组改革上也有两个关键词:“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和“靓女先嫁”。国资改革专家坦言,包括上海、南京在内的诸多探索性的国资改革的方式孰优孰劣也许尚无法盖棺定论,有待时间检验,但现阶段,怎么样去定游戏规则,怎么样去监控程序,并最终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快报记者 陈刚 石成

  现状

  上海思路与南京成果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9月初曾对外界宣布,上海国资改革将强调企业重组的开放性和市场化,打造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根据《意见》,本次国资改革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本市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大力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同样是“国资重镇”的南京,国企改制试点始于2000年。2002年,南京市开始在市属国有企业中全面推进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理顺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三联动”改革。截至2006年底,全市323家国有工业企业、221家国有非工业企业和146家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全部完成。国有企业数量从2001年末的700余户降到200余户,减少了约60%。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从改制前超过100%下降到目前的60%左右,全市国有经济资产总额由2002年的1150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2913亿元,增长153%。

  办法

  一卖了之还是抓牢大国企

  值得注意的是,以重组后上市为精髓的“上海模式”并非此刻才受到关注。2003年4月,上海四大国有商业集团重组聚合,成就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航母——百联集团,随后锦江、新亚集团合并成锦江国际集团。2004年,农工商集团引入5家国有战略投资者,进行国有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2004年初,上海电气集团引入民营战略投资者,赴香港上市……

  曾主管上海市国资委改革的权威官员表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是一卖了之,而上海则反其道而行之,大的国企抓住抓牢,推动国有资本在大的国企间流动重组,然后再利用其靠近资本市场的优势上市,从而体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这种思路下,百联合并,农工商上市、上海电气重组上市都是典型代表。

  而2002年初,被形象地称为“三联动”的南京国资改革全面启动,南京国企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职工身份转换、资产关系转换、债务关系转换。这一年,南京市政府的一号文件《南京市国有工业企业“三联动”改革工作实施细则》称,“国有资本的比重逐步调整到30%左右”,且2004年为最后时限。

  争议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实际上,2006年8月之后,“上海模式”就遭到一些质疑。有观点认为,上海国资是大而不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百联集团,合并后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用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的话说,过去上海国资的重组,存在明显“三多三少”现象。体制内的重组多,体制外的重组少;与外企的合作多,与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少;行政手段推动的合作多,通过市场产生的合作少。

  正如上海国资改革遇到的争议一样,南京的国资改革也是争议不断。

  多年前,南京市就规定,产权交易必须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挂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产权交易公开透明。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挂牌的形式是有的,交易却是在产权交易市场之外谈妥的。发生在证券市场的两起典型收购案例更是以“破坏”南京国资改革计划的方式出现。

  2003年,南京市政府推出国资改革“1+X”方案,其意图是将“1”个效益好的上市公司和几个效益差的非上市公司(“X”)打包出让,从而既可以实现国资的变现退出,又能为困难企业找到婆家。

  2005年2月2日,金鹰的关联公司第10次举牌南京新百,最终掌控后者24.55%的股权,超过原国有大股东所掌控的24.49%,事实上成为新百的大股东。这对政府“1+X”方案已经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叛离,因为金鹰并没有通过受让“1”所代表的国有股权,就已经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2005年8月19日,证监会正式批准江苏地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并购南京中商(600280)事宜,这个案例的成功,标志着南京“1+X”改制方案正式失效。

  此后,南京的国资政策也相应变化:从“以退为主”到强调“有进有退”,进而要求国资也要“积极进入一些优势领域”,特别是在原本强调要退出的商业竞争性领域。

  监管

  填补缺位VS透明监管

  南京“三联动”改革,资产、人员、债务一揽子解决,曾被认为是程序上公开透明的国企改制典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公开的秘密,由此引发了国资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监管。2005年2月24日,南京市国资委正式挂牌,区、县国资机构也相继成立,新的国资监管体制正式建立。初步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外部监督、财务风险防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五大监管体系,国资监管取得积极成果。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日前表示,根据《若干意见》,上海将建立一套参照上市公司监管办法,建立一套透明、规范、高效的国资监管制度,逐步形成全面覆盖、权责明确、分类监管、流转顺畅的国资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

  江苏省社科院教授叶克林表示,南京经过早期不成熟的MBO,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出些问题并不可怕,上海和南京都还有一些大型企业要进行改革,关键就在于政府如何公开透明地进行国资改革,国有股权重组都需要进场交易,遵循游戏规则!

  “过去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产权交易缺乏经验、缺乏规则,现在国资重组和改制关键是资产评估问题,特别是溢价资产的处理问题,而最大可能存在的是‘黑箱操作’、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的问题。”叶克林坦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