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光是我国著名的养生专家,他的很多养生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本书中,潘朝曦教授全面颠覆了洪氏的养生理念。潘朝曦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牛奶并不适合中国人的胃;生命在于运动并非真理,运动不当反而摧残健康……这些大胆言论到底是哗众取宠,还是言之有理?请读者看后自己评判。
[上期回顾]
“生命在于运动”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生命在于体育运动,是行不通的。调查表明,很多长寿的老人,他们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与此相反,倒是一些职业运动员,因为过度运动引发了猝死。
运动必须讲究度
度怎么定,严格地讲应该人人不同。比如有甲、乙两个人,同样体重、同样年龄的男性,同一条路去爬一样高的山。甲爬了一天下来觉得很轻松或仅觉得轻微的累,乙可能会觉得疲惫至极,这类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运动的度对不同的人不好作距离、频次、高度、时间等量的统一规定。强行定量,本身就不科学。
比如洪昭光教授要人们做到的步行“三、五、七”就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三”是指每天花30分钟走3千米。这样的运动量和速度,对于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或运动员或体格强悍从事体力劳动的壮年人,可能仅是“毛毛雨”,运动量大为不足;而对于一个大病初愈者,或体质娇弱,从没吃过苦者,或老弱者,或有心肌缺血、冠心病者,则可能显得运动量太大,甚至有的人把此运动量减去一半或减2/3均吃不消。不仅吃不消,对那些严重心肌缺血、缺氧者,可能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把命都走掉了。
所谓“七”,即要人运动时心率加年龄等于170。我想,洪教授这样规定大概是旨在强调有氧运动,或谓这样规定是在顾及不同年龄的运动差异,殊不知所谓有氧运动,往往也会使人缺氧。如有“有氧代谢运动之父”之称的库珀先生,就特别痛心地讲起他的一位“有氧代谢”的崇拜者在一次晨练长跑时倒地猝死之事,可见有氧运动照样有度的问题。且心跳加年龄运动时达到170,就一定合理吗?我看也要依心脏原来的基本状况及全身其他情况综合来定,才合理。
如何选择运动项目
运动的目的是在于强身健体,因而运动项目选择也应因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场地等多方面因素而定,不能仅凭兴趣,也不能由他人代定。洪教授在运动项目上代万众统一定了步行和太极拳两种。步行是否真有益身体,本书其他章节已有述及。现在退一步,即使步行好处真如洪教授说的那么神,我仍有怀疑,因为事实已证明这种洪氏“定理”行不通。
我就知道上海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画家因身体差,天天按照“健康圣经”教谕去步行,结果越走越糟,现在已经因关节肿胀,疼痛难忍,再也走不了啦。令他哀叹的是,现在不仅不能走,更不能立,每天在家只好坐在他弟弟为他定制的轨道车上画画。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轻信“专家”,违背规律当然是主要原因,运动项目选择不对或“三、五、七”运动量对他偏大也是重要原因。
因而我认为运动项目选择一定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如对于有下肢关节病者,特别是髋、膝、踝关节及肌腱劳损,挫拉伤或骨关节退化者,均应慎重选跑、走、跳等运动。劳动人民中不少人因长期肌肉、血管、体力负重损伤等原因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出现血管暴起怒张,青紫肿胀者则更不宜步行。还有如果动则心慌气促、大汗淋漓、头晕欲倒等许多内科疾病患者也不宜做步行运动,当然还可举出很多。其次,太极拳运动虽好,但对于小青年有的也可能嫌其太缓慢,量不够。此外,项目的选择制订也不能拘于现有的运动种类,如病重卧床者自己扩扩胸、揉揉腰肢、搓搓手,在空气清新的地方练练深呼吸,做做气功甚至玩玩健身球、下下五子棋也是运动。总之应量体而行,力所能及,适意而不拘执才对。
运动还应该因人而异
年龄不同,人的生理状况也随之不同,运动的量、项目等也同样要随之不同。老年人肌腱韧性差,骨密度下降,关节多劳损退化,心脑血管由于血管硬化而供血不佳,因而不仅体力上不宜大幅度运动。如除足球、篮球、短跑、长跑、拳击等运动外,就是步行等中等量运动,也不能拘执于洪氏“三、五、七”定理。年龄大或身体虚弱者,有的则完全不宜运动而应静养,需知在不少百岁长寿老人中,就有不少终身不运动或少运动者,他们完全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虚静养生。
人的身体按中医的说法也有不同的体质,《黄帝内经》即把人的体质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在这25人中,有的人伟而壮,有的人瘦而弱,有的人素体偏冷,有的人素体偏热。如同样健康的人,同样是冬天,有的人衣着很薄照样不冷,有的人尽管衣着很厚但仍时时哆嗦。人体之异举不胜举。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身上觉得冷了,动一阵子,身上就热起来了,身上烦热了,让心和身体静下来,热也就会自动减少了。因而是动好还是静好,宜多动还是宜多静,应根据体质的不同而不同。
身体状况包括人的饥饱、劳逸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与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营养不良者、身体瘦弱者,体内能量积蓄就少,再运动能量就会更“透支”,因而宜少动为宜。营养丰富者,动不仅易于促进消化,且有利于体内的脂肪分解和消耗,故应适当多动。因各种原因饭没吃饱,体内缺少能量支撑就不宜再动,动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本来你天天坚持运动,这段时间工作忙很劳累,或因为“开夜车”睡眠不足,就不宜运动,而应睡眠或静养休息。具体怎么做,当然可列举得很细,实际操作可据此类推。
健康状况与运动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凡医生皆知道有很多病是不宜运动,只宜卧床静养,如严重的肝病、结核病等。动了病原微生物易于播散,病情往往加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记得有一报纸上曾介绍一则感人的事:一位少妇为救她的丈夫,把自己的部分肝脏移植给了丈夫,结果丈夫死了。而令她一直不明白的是,丈夫术后一直坚持运动,为什么还会死?看到这莫名难解近乎哭诉的文字,我的心为之震撼了。对“生命在于运动”的误解陷得是多么深啊!她不明白运动可能是致死的一大原因。
运动与职业、季节、气候
运动与职业似乎沾不上边,其实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肌肉运动,而劳动人民天天劳动的本身即是在做肌肉运动,因而这类人歇下来时就宜少运动,或不动而静养。如一个整天拉平板车的工人,难得歇下时,不好好静养休息,仍天天一大早就去练长跑,我断言他肯定是医盲。体力劳动者的体育运动频度和量同样也不可按洪教授的说法定为3000米。如某段时间农活不重,或工厂上班不累,可选择运动量稍大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总之,忙时则少动,如下棋、打牌等;大忙则静养不动。对于知识分子或干部、私企老板等的运动也同样要依情况而定。
平时脑力劳动多者,脑要静,体要适当动,反之相反。整天以接待宴请为务者,或整天营养丰厚者,除应饮食节制外,也应适当多运动。学生不能追求学业只埋头学习,也应积极参与各种与身体适应的体育活动。军人的训练本身即是体育运动,是否训练外再增加运动量和项目,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不同季节运动项目和量均应不同。中医认为人的生理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如同植物春天发芽生长、生机勃勃,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停止生长,冬天向根部贮藏营养的道理一样。中医在《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设定了不同季节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规定冬天运动不宜太早,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即“必待日光”,意在保护人身的精气,使人身的阳气不外泄。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现实生活常与此相反,冬天早晨我常见到有些人天还没亮,即穿很单薄的衣服在刺骨寒风中练长跑,这种精神虽可嘉,但从医学角度看却对人无益有害。同样,酷暑季节,人本身易出汗,就不宜做大运动量的运动。烈日高温下,有的人不动亦易中暑,动就更易,这类人此时就应静养,不能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