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香港青文书屋的主人罗志华先生被倒下的书砸死,14天之后才被发现。一时香江文人痛惜不已,不是因为这种死亡的方式,而是透过14天无人发现这一点感慨在香港经营书业之难。前两天,上海的犀牛书店也关张了。
不要埋怨民众的阅读能力如何下降。14岁以下的小朋友是今天书业的主要消费者。剩下的一半江山属于《鬼吹灯》这样的通俗文本,这体现了中国成年读者的真实阅读水准和审美水平。王小波经常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有时候也并不沉默,只是他们浮出水面的时候可能距离想象有相当距离。这一点和网络也相当类似,在2亿4千万网民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用户是绝大多数,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用户是大多数,年龄在24岁以下的学生是主流人群。网上的这点热闹也就属于几万人而已,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网络文本的轰动效应,可以和陈冠希先生的照片相比。也还没有什么写手的作品可以说是到了“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最流行的文化产品是网络音乐、游戏,这里的音乐说的是《两只蝴蝶》而不是《青花瓷》,游戏说的是《斗地主》而不是《WOW》。可以阅读的文本都在十名开外。
和中国人口的大众相比,2点4亿网民都是小众。真正让人们在电视机前如痴如醉,让广告商大把撒钱的还是弱智电视连续剧。张纪中在网上满头是包,但还是不断把金庸的小说拍成电视剧,原因并不是他心理素质好,而是在于收视率和广告费。今天看起来热闹的,都是做小众之中的小众而已。一旦小众没有筛选好,无论做什么都玩不下去。
都觉得周围有足够的精英人群,事实上,这个人群大概根本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未必消费你觉得他们应该消费的产品。和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