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4个教师节。今天,无数老师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
老师们在耕耘,我们在成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经历了一位又一位老师;而在这些恩师的背后,是数以万计默默奉献的教师群体,他们,教导出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今天,我们讲述几位老师的故事。在感动中,请别忘了,千千万万的老师们都是这样默默奉献着……
王兰老师在给一年级新生上课 快报记者 泱波 摄
王兰语录
■“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用情感的棒槌叩击学生心灵之钟。”
■“我热爱这份工作,教学是种乐趣。”
■“把每个孩子抓在手上,不放弃。”
■“爱生活和爱工作不矛盾,教师可以时髦但不妖艳,给每位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王老师最近身体怎么样了?现在还在学校吗?”远在美国的戈建华又拜托妹妹来打听王兰老师的情况了。虽然不能常回国看看,但戈建华始终惦念着这位启蒙恩师。“王老师还住在老地方,天天还到长小上班呢!”每次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
从香港回来探亲的学生王大鸿几十年没见着老师,前两年中秋节,招呼也没打直接就找到了王老师。
这不,早上八点不到,王兰出现在长江路小学的校园里。这可是长小最时髦的老师,不信你看:一抹靓丽的玫瑰红色抢入眼帘,心情也变得明亮起来。渐渐走近,眼睛一亮:清秀慈祥的面庞、时髦的卷发,玫瑰红色的短袖衬着得体的黑裙,步履轻快,从一精致的白色小拎包里拿出手机,熟练地发起短信息,老花镜也不用戴。
半个世纪过去了,长小的校园内,晨昏朝暮,总能见到王老师的身影。83岁的她依旧守护着她最爱的这片校园、守护着她最爱的这群孩子。
她的故事
王婆婆是谁?在长江路小学她可是鼎鼎大名。因为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她的“粉丝”可是遍及全校呢!
时髦:
上班前略施粉黛
新学期开学,在幼儿园奶声奶气惯了的一年级孩子们见到了一位漂亮的老奶奶出现在教室里,她就是王兰。小朋友们挺有礼貌,“老师好”三个字拖得非常长。“这可不行,你们是小学生了,说话不能那么拖。王兰老师亲自演示了几遍,又告诉小朋友们,当小学生后,不能说话那么慢了。
“我们王老师可时髦了,看起来哪像80多岁?”年轻的老师见来了人,热情地介绍着。“哈哈,这些小姑娘常常打趣我。”王老师化着淡淡的妆,爽朗地笑了,“我觉得爱生活和爱工作不矛盾。教师走上讲台,形象很重要,哪个孩子会喜欢邋遢的老师呢?老师可以时髦但不要妖艳,这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每天早晨,王老师都会早些起床修饰一番:添一抹腮红,擦一点唇彩……
选择衣服时,她更偏爱鲜艳的红色,看起来更具神采。王老师的手机上还挂着一根漂亮的手机链,而发短消息这种事也难不倒时髦的她,平时还常常和老师们用手机短信联系。“这没什么,我教语文,汉语拼音输入啊!”对记者的惊讶,王老师反倒觉得诧异。
爱校:
住旧房只为离校近
83岁的王老师儿孙满堂,前两年还抱上了白胖的小曾孙。可是,王老师并没有回家安享晚年,执意留在学校。就连可爱的小曾孙,她也少有闲暇去抱抱。
“什么时候退休的?我想想……怎么记不起来了?”王老师仰着头算了半天,还是没想起来。是的,对一位在学校待了50多年的老师而言,“退休”这个概念真的很陌生。从1951年第一次走上讲台,王老师就一直没有离开长小。
子女们都挺有出息,家里条件都不错。可王老师偏要待在如意里那套70平米的旧房子里。“他们常常会打电话,让我过去住住,可是这里离学校近,走路就能过来了。”没办法,孩子们只好陪着她住在这套小房子里。
她的学生
对王老师而言,几十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自不必说;她带出的徒弟更是“人才辈出”。
[60年代]
一句让导演记一辈子的批评
长江路小学60级的这批学生和王老师感情特深,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没忘记王老师。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戈建华不断托妹妹向其他同学打听王老师的近况。
“那批孩子当时是实验班,岁数很小,入学时都只有六岁。”王老师眉飞色舞,翻着照片集,她如数家珍:“这是当年的班长,这个现在是导演了……”
当然,老师点点滴滴的教导也让这批学生对老师有着特殊的感情。
接到记者电话,当年的班长邓建明就蹦出这么一句话:“响鼓也要重锤敲”。有一次,邓建明领着几位同学在校园内打扫卫生。校门内堆积着厚厚的尘土和落叶,不知是谁起了头,图省事的他们就把脏东西往校门外扫。校园内是干净了,可学校外却一片混乱。这一幕恰恰被王老师看在了眼里,她马上对学生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对作为班干部的邓建明,她就说起了那句“响鼓也要重锤敲”。虽是小事,可这句话一直鞭策着邓建明。
[70年代]
一张来自牛津大学的明信片
一张来自牛津大学王大鸿的明信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敬爱的王老师: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自然界的花草和树木将再获生机。这世界上没有比重新开始更激动人心的事情了。……您还记得您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吗?那篇作文就是我新生命的起点,您的讲述和鼓励是这个新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至今仍激励着我……”
1972年,王老师接了王大鸿所在的三(3)班。王大鸿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但之前教他的老师总觉得他有些“傲气”,作文讲评也从来没他的份。王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王大鸿写得非常感人,她就在全班精讲细评了这篇作文,并鼓励他克服缺点努力上进。“我只是公平、客观地待了他,却想不到不经意的表扬对他的影响竟然这么大。”
[80年代]
一位被“逼”急了的大弟子
在长江路小学,还有一位抢手的语文特级教师——刘军。她是王老师的得意门生,也是首代弟子。
有一次,刘军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备课,教学流程已经拟订,细微之处,王老师也做了定夺。可第二天,王老师又仔细看了教案,不停念着几句话,“这一处不能这么说,得改。”“什么?要改?”刘老师急了,昨天已经在这个地方花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王老师定下来的呀!可王老师却说,“对呀,昨天我是这么决定了,但定下来的不一定就一直能站住脚啊。晚上我一直在思考,发觉还是考虑不到位。”“只有挑自己的刺,不断怀疑否定自己,人才能长进!”
刘军感慨,“这种执着的热情和充满朝气的人格魅力,让人很难想到王老师是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90年代]
一位被“气”哭了的新老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界响当当的一块牌子,可在长小,王老师却有一个“不雅”的绰号——“王婆婆”。为什么管她叫“婆婆”呢?原来,王老师带徒弟出奇的严,就像老婆婆对待儿媳妇一样,大家背地里都喊她婆婆。
刚进校没多久,薛莉就领教了“王婆婆”的严厉。那天教拼音“b p m f”,王老师出其不意,打了个招呼就要来听课。“说实话,那时当老师才一个星期,自己还没摸着边呢,只能硬着头皮上了。”“b”才教到一半,王老师就皱着眉头上了讲台,生气地说:“你这教的什么?四不像?你下来,我上给你看。”教室里的孩子虽然还是一年级,可似乎都看出了端倪,直直地看着薛莉。薛莉只得愣愣地站在旁边,看着王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孩子们像着了魔法,变得聪明起来。没等她回过神来,王老师又对着她说:“好,你就照着这个样子,继续教下去。”下课铃声响起,薛莉回到办公室,泪珠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别的老师连忙安慰,“王老师就是这样,严师出高徒嘛。”
严厉的“王婆婆”也有柔情的一面。宋建玲老师说,有一次,几位年轻教师加班,饥肠辘辘时,王婆婆居然送来了亲手做的炸鸡翅。
[2000年]
一位在国歌声中被感动的老师
秦钰是师徒传承的第四代。“不管什么事,王老师都会率先垂范。”秦钰说起这样一幕:一个周一早晨,王老师走进校园,当时正逢例行的升旗仪式。庄严的国歌奏响时,王老师立刻收住了自己的脚步,尽管当时手里拎着厚厚的学习材料。她目光凝视着国旗,整条水泥路上就只有她——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者。阳光洒在银发上,触动了秦钰的心。
“王老师常和我唠叨起对学生的教育,作为老师更要言传身教。”秦钰说。
快报记者 黄艳 谢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