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为患者,他从自己身上取骨割皮
· 6名湖北女工赴日“研修”受盘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为患者,他从自己身上取骨割皮
  从医这么多年,吴殿华一直坚持对患者进行回访

  75岁的吴殿华最近走入公众视野,是缘于他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豪情付出。40多年前,他就曾是闻名全国的“红色医生”,为了救治患者,曾执意在自己身上取骨5块、割皮8块。

  如今,记者走进吴老的世界,去感受一个全国劳模、离休干部的本色与执着,依然只有感动。

  照顾地震伤员

  “喂!你们三个到家了没有?路上没累着吧?你们再帮我问问周围还有人愿意来我这儿不?”

  9月初,记者见到75岁的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吴殿华时,他正往四川拨电话。吴老说,两天前,他刚送走3位来他这里进行康复治疗的地震重伤员。“来的时候都是拄着双拐,走的时候基本不用了。”

  吴殿华经历过邢台和唐山大地震。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他马上意识到,灾区最需要像他这样有抗震经验的外科医生,早一秒到达,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连夜,吴殿华就组织好4名医护人员、2名司机,备好80多件医疗器械和价值3万多元的药品。吴殿华有腿病,不能长时间下蹲。考虑到灾区不好找坐式马桶,老伴还专门给他找了把上厕所时的专用椅子。作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省医疗救援队,他们历经了19个昼夜的奋战,救治伤员184名。

  从四川归来后,吴殿华仍牵挂着他救治过的伤员。何不接他们到冀州来继续进行康复治疗?经与四川民政部门联系,得到了肯定答复。于是,吴殿华带领医护人员马上收拾出来十余间房,装空调,安电视,布置一新。

  7月2日,吴殿华夫妇携带价值3万余元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度赶往四川地震灾区。绵竹市西南镇醒狮村四大队六组的村民尹显云,是吴殿华第一次到灾区时救助过的伤员。再次见到吴殿华,尹显云感激得哭了起来:“吴大夫救了我的命,还要把我接到冀州疗养,真是大好人啊!”与尹显云同村的83岁的朱义方、58岁的罗云福也都在地震中受了重伤,家里没人照料。吴殿华征求他们的意见后,将他们都接了过来。

  在冀州期间,吴殿华给尹显云、朱义方、罗云福这三位来自地震灾区的老人,不仅免除了一切费用,还提供了家人一样的温馨呵护。出院那天,三位老人执意要给吴殿华磕个头,被老吴硬是给拦住了。

  在电话里,尹显云操着浓重的四川话对记者说,“我们一生也忘不了这段幸福时光!”

  “红色记忆”

  吴殿华有个习惯,手机不离手,而且24小时不关机,原因是他怕有病人和他联系不上。

  身边有同事曾问过他,“都这把年纪了,干吗把自己搞得这么紧张?”吴殿华的解释是,对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分一秒也耽误不起啊。

  救死扶伤,这就是一个有着50多年从医生涯的老医生的信条。也正因此,20多岁时他就有了闻名全国的“红色医生”的美誉。这又让我们追忆起,两段已被尘封40余载的红色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初,冀州董庄的女红旗手刘孟恋在劳动中意外受伤。年仅20岁的她不仅失去了右手,半截胳膊的皮肤也被勒掉了,在当时的医疗设备和水平下,治疗这样的重伤风险很大。当时冀州医院党组将任务交给了外科主任吴殿华。根据当时病人的情况,要想保住胳膊,唯一的办法就是植皮。可割刘孟恋自己的皮肤,她已体弱难撑。割谁的皮肤呢?

  这时吴殿华毅然站了出来,当时没有设备只能用刀子代替起皮机,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8块皮肤为病人做了移植。献皮的是吴殿华,手术医生也是他。手术成功了,吴殿华的血流了一腿,刘孟恋的泪水湿透了枕巾。

  当年冀州南良公社的社员孔秀玲,是因膝关节结核病住院的。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关节的坏死骨却仍在恶化,患者还有生命危险。如何彻底治愈这个病人?吴殿华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确定的治疗方案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术,可取谁的鲜骨呢?取病人自己或家属的鲜骨?不能,因为她只有一个患精神病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想及此,吴殿华决定自己献骨。

  于是,大小5块鲜骨从吴殿华右侧髌骨上取下,然后一块一块地移植到孔秀玲身上。2000年,年迈的孔秀玲来到冀州看望吴殿华时老泪纵横,“我们可是骨肉亲啊……”

  如今刘孟恋和孔秀玲都已过世,但“取骨割皮”的动人事迹依然让人难以忘怀。采访间,记者特意查阅了当年的各种报刊,从那些泛黄的字里行间细细地感悟一个“红色医生”的大爱仁心。

  吴殿华的老伴焦静悄悄告诉记者说,现在老吴的腿疾,就与当年的取骨有关。但吴殿华不愿意承认,“岁数大了,腿脚自然就会不好使了。”

  “病人至上”

  从医这么多年,吴殿华一直坚持对患者回访。

  采访当天,恰巧吴老要到冀州和枣强县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去看一个叫赵俊玲的百岁老人。除了穿上白大褂,带上必要的体检设备,吴老还跑到超市买来一箱牛奶。“我是8年前给她做的手术,那时她就已经92岁了,我给她从腹腔中摘掉了一个9公斤重的大瘤子,听说老太太现在还很硬朗。”吴殿华说,每次回访他都很兴奋。

  如今回访,吴殿华有了自己的汽车,而当年连个像样的自行车都没有。但吴老能吃苦,而且为了病人不怕脏。

  “现在的医疗条件好多了,想当年我多次用手给病人抠大便,嘴对嘴给病人人工呼吸。”吴殿华说,在一次下乡巡诊中,西元头村有个80多岁的老大爷叫刘润芝,几天尿不出小便,家人已给他准备好了装裹衣服(葬服)。在没有导尿设备的情况下,他便俯下身用嘴将老人体内的脓液和尿一口一口地吸了出来,因而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吴殿华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巡诊。连周边好多砖窑厂的外省民工,也逐渐成了他的朋友。

  从一个学徒工,成为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吴殿华这样概括自己:路是走出来的。

  1996年,吴殿华从冀州市医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但他并没有清闲,甚至更累了。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认识吴殿华,好多人还亲切地叫他“好人吴大夫”。他们有了病,都愿意到家里找他寻医问药。有时到医院让值班医生看了,患者家属还要找他再看看。有一个晚上,病人家属喊了他八次。第二天别人问,“你还能睡觉么?”吴殿华一笑,“我睡了9觉儿。”

  后来,有患者向他建议,“您医术高,医德又好,何不自己开家医院?那我们找您看病也方便了。”吴殿华一想,“对啊,自己办的医院自己说了算。”于是他很快便采纳了患者的建议,办起了冀州职工医院。创建之初他给医院定下了扶贫计划,并大胆地提出了“有钱没钱都能看病”的承诺。

  周围的人对吴殿华的做法表示费解:你怎么能做到这样呢?而吴老反问:如果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你会怎么做?

  原来在吴殿华心里一直有把尺子,那就是“病人至上”。

  尽己所能

  步入古稀之年的吴殿华,头发快掉光了,牙也没剩几颗,但他总是有股不服老的劲儿。好多老年人到了这个年纪,连个手机短信也不会发,可他每天在互联网上还要学习国外新研发出来的医疗技术。

  “因心脏不好,今年他在省里住过两次院了。”老伴焦静说,在四川灾区,吴殿华因手术站立时间过长,两腿严重浮肿。可吴殿华说,“看着那么多病人急切地等着手术,就是老命搭上我也舍不得休息啊。”在灾区,“红色医生”的本色再一次被诠释。

  生活中,应该说吴殿华不缺钱,他有离休金,老伴也有退休金。4个儿子都很出色,各自的事业都很红火。当吴殿华提出,在医院后面再建个老年公寓的想法时,全家人都反对。“这么大岁数身体又不好,还不如养养花喂喂鱼呢。”

  可吴殿华说他有自己“折腾”的理由。这几年接触的农村病人较多,一些老人要么有病不求医,要么看病总要求保守治疗,怕背上经济包袱而连累家人。有的因子女忙,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我们这里既可就医又可养老,两全其美多好啊。也算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办件好事!”吴殿华开始做家人的工作。

  很快老年公寓开张了。怕老人们平时闷得慌,吴殿华还当起了老人们的“专职司机”,经常开着车带着他们到郊区看花赏草,呼吸新鲜空气。

  4年了,大街上的烧饼都涨好几次价了,可老年公寓的饭菜一分钱也没涨过。尽管老年公寓没有赚到钱,却赚到了人气。入住的40多个老人有当地的,也有千里之外慕名而来的。

  “哪里有需要,我就尽己所能!”吴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资助过贫困大学生,为灾区捐过款,为家乡修过路……

  采访间隙,吴殿华的老伴过来提醒他,该吃降压药了。吴老呵呵一笑,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两片药,一抬头吃了,水都没喝。

  据《燕赵都市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