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
气象谚语还都挺准
例如: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今年初,气象谚语似乎非常精确。2007年是南京百年来最暖的一年,在1月份,“三九”“四九”居然十分温暖,南京出现了“三九、四九不上冻”的罕见气候。而到了今年1月份,无论是“三九四九冻死老狗”,还是“三九四九冰上走”都与当时的天气情况非常吻合。南京曾出现连续6天冰冻的雨雪天气,人们感觉极为阴冷,甚至感觉阳光都是“冷冷”的。
进入2000年后,南京持续暖冬,这种感觉是近些年来少有的,这也导致大商场的取暖设备一度热卖畅销。
除了气温低的谚语比较灵验外,雨雪的预报也十分准确,俗话说:“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今年南京的瑞雪就是出现在三九,之后雪越下越下,甚至成了50年未遇的雪灾,气候偏冷。
春天
最有名的竟失算了
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未过惊蛰先打雷
到了春天,气象谚语似乎就不怎么灵验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几乎是全国最有名的气象谚语,也是在南京准确率最高的谚语,省气象台自建国以来的统计表明,南京86%的清明节下雨,更是验证了这个谚语的神奇性。不过,今年气候的反常让这句准确率最高的谚语失算了,虽然气象台在前一天的预报中称,清明当天就转阴,局部地区还飘点毛毛细雨,但4月4日清明节当天,南京并没有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形,市民纷纷外出,扫墓、踏青、赏花、放风筝。由于风大,清明祭祀燃烧大量纸钱,南京空气质量出现大幅下滑,接近污染的边缘。
再比如今年初雷时间。众所周知,惊蛰这个节气与初雷时间十分密切。惊蛰,从字面理解,就是雷始鸣,蛰伏地下的昆虫开始活动,而惊蛰节气许多气象谚语都和雷电有关系,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等等。现代的科学资料统计也显示,南京平均初雷时间就在3月16日,恰巧也在惊蛰期。但今年4月7日才出现今年第一次雷电,比过去晚了近一个月。
夏天
实在是错得很离谱
例如:大暑小暑热死老鼠;白露身不露
若说错,夏天可能是错得最离谱的了。先说梅雨,梅雨被人称为“霉雨”,整日阴雨,气温不低,人们感觉闷湿难受,许多谚语也说明梅雨的闷热程度。但今年梅雨却几乎没有这种感觉,出现了冷黄梅的现象,倒是出梅后,午后雷阵雨一天接一天,闷得让人吃不消。
俗话说“冷在四九,热在中伏”,“小暑大暑,热死老鼠”,这些谚语耳熟能详。但今年情况很特殊,南京总共只有10个高温日,天气相对比较凉爽,最高气温也不过37.3℃,中伏甚至遭遇了零高温现象。气象专家笑着说:“这样的气温是热不死老鼠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气象谚语是古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这个经验可能就是现代科学所指的正常年份的正常表现,一旦出现异常气候,气象谚语的准确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眼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俗话说,白露身不露,昨天虽然不热,但也未感十分凉爽。中午的时候,走在外面有点晒,人感觉闷,穿个短袖就可以了,“白露身不露”看来有点言过其实了。
漫画 俞晓翔
专家解析
气象谚语有很大局限性
今年气象谚语为什么屡屡失算?气象专家说,气象谚语不准是很正常的现象,首先气象谚语适用的地域不定,我国幅员辽阔,一条气象谚语不可能打包票的。我们日常所碰见的白露、处暑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如果相对南京而言,平常能有一半准确就不错了。再比如我们熟悉的“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适用的,如果换成南京,应该是“清明断雪又断霜”,因为南京的雪与霜,基本在清明节气中结束。其次,很多气象谚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处暑节气,从字面理解,“处,去也,暑气到此而止”,但同时也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第三,古人的气象谚语只是经验的总结,有很大的局限性,与现代气象科学相比,已经差了很多,所以在气象现象的描述上,往往只知其表面,对复杂的天气变化是无法判断的。
气象专家说,气象谚语毕竟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生活参考性,而且具有朗朗上口,易记易理解等很多优势,但要完全依赖是不太可能的。
进入秋天,气象谚语会灵验吗?气象专家称,今年气候虽然看似波澜不惊,没有像去年那样百年最热等罕见气候,却感觉明显偏凉。目前,还不太好说对秋冬有哪些具体影响,但肯定会造成一些天气的小波动。至于谚语准不准只能拭目以待。从短期的气候来看,南京正在逐渐进入秋天,白露身不露的天气也即将来到。
南京三日天气
预报显示,未来一周全省气温变化不大,8日和11日分别有两次受降雨系统影响,会有过程性阵雨。
今天多云到阴,局部有小阵雨,今晨最低温度22℃左右,今天最高温度26~27℃; 9月9日全市多云,最低温度22℃左右,最高温度29~30℃ ;9月10日全市多云到阴,最低温度21~22℃,最高温度27~28℃。快报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