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两个一组,孩子面对面,手举过顶搭成“城门”,其他孩子依次钻过城门,童谣唱完,“城门”也就关了起来,被关的人可要受到小小的“惩罚”。
如今的孩子已经很少玩这样的老游戏、唱这样的童谣。清晨的中华门城堡前,倒是有十来个孩子正练着武术,一招一式虽然稚嫩,却也有模有样。赶着上班的人们,从两侧的中华东门、中华西门走过,行色匆匆;而外秦淮河边的树上挂着一溜鸟笼,老人们悠闲地彼此品评着鸟儿叫口的好坏。长干桥边还摆着三个简易摊子,做的是城市里几乎绝迹的老行当——挖耳朵。大清早还没生意,女摊主也不急,聊着天,各人守着自己的摊。
这里的早晨向来繁忙热闹。城墙根下的长干里,早在春秋就形成了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居民区。到了明清,中华门外形成两大集市,支撑着大半座城市的柴米生活,地名就能看出来:米行大街和柴院。那时的城门卯时开、酉时关,每天天不亮,等着进城的客商就一直排到了长干桥上。现在自然不用这么麻烦,东门和西门每天24小时敞开着,随时可以进出。而正中那扇紧闭的朱红大门,承载的只是历史,早已不用担负通行功能,只有迎接极少数远道而来的贵宾时,才会偶尔打开,让他们感受一下南京城门的魅力。
南京的城门很多。里十三、外十八,再加上皇城六门,宫城六门,到了近现代又新开城门13座,共计有城门56座。现在还留存着20多座,有的是一直保留下来的,如午门、中华门、神策门、汉中门,有的是复建、改建,如东华门、西华门、中山门,或解放后新开的。护卫着南京城的这座明城墙,据说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然而,世上哪有永远固若金汤的城池?600多年来,一次又一次被攻破。如今,敞开的城门却不用再防备什么,每座城门附近都已成为市民广场或小游园,绿草如茵。白天生机勃勃,耍剑的、下棋的,赶巧了,还能听到细细的笛声,伴着咿咿呀呀的昆曲唱腔;入了夜,城门也不寂寞,广场上会流淌出最市井又最温婉的音乐,转出简单却柔情的舞步。
这么多的城门,细细去品,再多的时间也不够。有时候,只为贪看城砖缝里长出的新鲜草色;有时候,专去寻找砖上的铭文,“……窑匠邓真砖人李荣四”,读出一块块冰冷砖块背后的故事;有时候,看着一个背影推着自行车走过城门洞,经过石门槛时发出哐啷一声,也觉得耐人寻味。最近,一位植物学家,又从城门内瓮城上长着的蕨类植物身上,解读出了生命的秘密,它们的祖先竟是在600多年前附在城砖上来到南京,并繁衍至今。
城门上的一草一木,都格外有趣。只是,那座号称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的中华门,马道上穿着古代士兵服的假人,实在有些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