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山寨机”,深圳清扫“山寨机”,市场热销“山寨机”。山寨机忽然成了大问题,建议收编的、建议取缔的都有,但其实,我估计不过是给山寨机做了一个大广告。
现在,“山寨机”的名号已经正式登场。从“黑手机”到“山寨机”,词性已经中性化,山寨一词所具有的草莽精神,甚至使山寨机借力于文化资源。上亿只手机,这个数字的公布或许是为着说明问题是多么严重,但对于山寨机的机主们,等于是宣布了他们是一何其庞大的用户群体,数字越大,越能够增进群体的心理优势,这对于克服选择山寨产品的羞涩感大有益处。这对于山寨机的市场都是有好处的。
手机号是一种耐用品,一个人用号越久,他与号的联系越固定,因为这个号可能成为他全部社会联系的中心。但手机不是,现在它比任何电子产品的消耗品特性更强,短时更换而非用坏再换成为趋势。新奇的功能被追捧,对山寨机质量、售后服务进行讨伐因此难以奏效,虽然没有人不愿意购买到质量很好的手机,但在廉价的新奇和价高的质量之间,消费者可能有一种新的换算。而且,山寨机比品牌机容易产生质量问题,但质量问题到底有多大比例,这也大有疑问。
人们的目光停留在山寨机是收编还是取缔的问题上,但山寨机成为一个大问题,我想主要不是山寨机的问题。
自电子技术进入芯片时代以来,技术已经越来越被少数芯片制造者所拥有,而大量终端产品制造厂家,其实已经变成了大规模的DIY实践者。这一情景,在前些年的PC市场上已经出现,现在则体现在山寨机上。CPU、主板、内存条、机箱、显示器、键盘,几样物品接起来,一台电脑就可以用了。如果品牌机是这样,无牌的装机门市也是这样,显然不足以证明品牌电脑更值得购买。随着台湾联发科进入手机芯片市场,手机制造也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
手机制造的技术门槛已经降低,国产品牌手机前几年从洋品牌手中夺回市场的那一招,现在开始应验在他们自己的身上。随着手机生产牌照制度取消,靠“不许生产”所构筑的壁垒已经打破。不要说山寨机缺乏技术创造,品牌手机中拥有技术创造能力的又有几家?创新技术的只是少数,而品牌无数,多数品牌手机也不过使用了那些技术霸主的现成产品而已。
应该体谅品牌手机在中国生存的难处。它们曾经在洋品牌面前风光无限,而现在,当手机制造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和许可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之时,已经被山寨机打得落花流水。唯一可以端上台面的,是山寨机缺乏服务门槛,只管卖,不管修。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如果只是这一个问题,那么应当讨论的是怎样严格执行产品今后服务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而不必对山寨机之生死存亡进行讨论。
但是,问题可能又不只是质量和售后问题,国产品牌手机与山寨机之间,存在着许多政策上的不对等环境,这可能加大了国产品牌手机的困境。不要说山寨机市场偷漏税,这个问题是税法执行的问题,与是否山寨机没有关系。品牌手机的卖点也未必不存在,山寨机生产企业也仍然在正常交税,企业面临的税负环境基本相当。但另有一些费用,是山寨机完全可以脱逃的,例如“一个型号的手机检测费用要几十万,一个入网检测标贴还要十几元”,应该检讨这样的收费是否合理,不合理的部分应当减下来。
随着价格透明化,现在的PC机市场上,品牌机已经夺回被组装机大量掠夺的市场,组装机已经渐近末路。夺回PC市场的路,可能也需要在山寨手机市场上再走一回。市场需要一个不断接近于合理利润水平的阶段,山寨机如同PC市场上的组装机。对于高端市场来说,手机用户的品牌忠诚起到重要作用,大量品牌手机并没有获得这样的用户,从而成为山寨机攻城略地的主要受害者。技术上它们与山寨机难分高下,而价格和功能上它们与山寨机相差很远。品牌PC机也曾指责组装机扰乱市场,但最终仍然需要一点点收复失地。如果品牌手机无论怎样做都无法赢回市场,那么就要考虑市场环境是否存在问题,山寨机所逃避的那些环境,哪些是必须存在的,哪些原本就是不该存在的,要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