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谁能预知余先生后半辈子的功过是非
· 别把省际流动 变成了国际流动
· 边作恶边升官的原因何在
· 为什么警察连“自己人”也难以保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谁能预知余先生后半辈子的功过是非
  ↓胡印斌:千万别把余秋雨故宅弄成生人祠     中国青年报 9月4日 作者 胡印斌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余秋雨老宅,或可在不远的将来列名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希望很大。”桥头镇文化站站长余孟友自信地说。据说,此前余宅内的陈设已经完全恢复了余秋雨小时候的样子。(楚天都市报 9月3日)

  [中青一评]

  怎么个“完全恢复”呢?根据余先生的回忆凑呗!文化站找来两张老床,分别作为余秋雨出生的床和余秋雨奶奶的床。又找来一个老式的梳妆台,显示余秋雨小时候的家境。当然书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余秋雨小时候据说非常喜欢读书。

  这样老床破柜子“凑”起来的老宅,确实也很是吸引了一些“层次很高”(余孟友语)的观光客。由观光而保护,作为“名人故居”申报市级文保,大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只是我真的很担心,怕一不留神,余秋雨故居被弄成什么“生人祠”。

  余秋雨先生学术水平很高,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目共睹,可这些伟大成就并不是他的老宅申请文保的理由。一者,中国传统讲究“盖棺论定”,没有距离,很难完整评述一个人的是非功过。余秋雨先生正值盛年,远没有到需要做一生总结的时候。

  当然,古代对一些做出卓越功勋的人,往往也以“生人祠”作为旌表。比如清初施琅协助清廷结束郑氏王朝,被康熙皇帝封为“靖海侯”,并许立生人祠为“将军祠”,今台南县的将军乡地名即因此得名。但明朝大太监魏忠贤气势正盛时立下的万余座生人祠,而今安在!

  再者,民间的自发保护与国家财政的文物保护,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桥头镇以余秋雨为乡土贤良、文化符号,辟地纪念,甚好。此举对外来者的好奇、景仰是一个交代,对本土后生的问学、上进也是一种鞭策。只是自发行为一旦上升到政府意志层面,就有些不妥了。

  民间自发的热情当然值得鼓励,可放手去做;而政府作为则需要面对公众的质疑。更何况,当下社会对于余秋雨先生似乎并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关于他的争议还是时不时发生,有些矛盾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即便从保护余秋雨先生的心意出发,这个文物保护单位也要不得。

  中国社会往往有一个传统,即以“地望”指代乡贤,张之洞也叫张南皮,韩愈也叫韩昌黎。地以人出名,人与地相谐。这原本是很好的事情,可一旦强调得过分,人还好好在世,就弄出来一个纪念地、生人祠,不免就有些惹人烦了:哪个人没有一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啊!

  [快报再评]

  “生人祠”的说法不中听,由“生人祠”,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就联想到明末权奸“九千岁”魏忠贤。一来余秋雨先生还没有魏阉的权势值得人奉承;二来嘛一个市(县)级文物也算不得什么。我在不少旅游景区看到恨不得破猪圈也挂上个县市文物的牌子——不过假如老式农家猪圈快绝迹了,我弟弟家的猪圈独存,那也确有必要当做县级文物留给后人长知识。

  不过,有两个基本观点是可以强调的:若是民间把他当乡贤来推崇或旅游资源来开发,而不是由政府出面用纳税人的钱来搞大,建他的故居未尝不可;解说词说得不要太满,余先生毕竟尚未盖棺论定,谁也不能预知余先生后半辈子的功过是非。

  对慈溪市桥头镇文化站的这两条忠告,不需要我们含泪来说吧?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