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光是我国著名的养生专家,他的很多养生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本书中,潘朝曦教授全面颠覆了洪氏的养生理念。潘朝曦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牛奶并不适合中国人的胃;生命在于运动并非真理;运动不当反而摧残健康……这些大胆言论到底是哗众取宠,还是言之有理?请读者看后自己评判。
[上期回顾]
在日常食品中,含钙比牛奶高的食品不是几种而是几十种,有的含钙量是牛奶的10~20倍,有的甚至是牛奶的25~64倍。只是由于缺少像牛奶那样被人张扬,至今仍鲜为人知。美国和日本的研究表明,饮用牛奶不仅不能帮助人们吸收钙,反而会造成虫牙和骨折。
关于身材的高矮,医学常识告诉我们,除了与钙的适量摄入有关外,还与遗传、生长激素及全身营养状况有关。生理学告诉我们,身材长高所需的主要原料为钙和蛋白质。日本人高于中国人的资料显示,49岁以下的中国人,普遍比日本人矮。掐指一算,49岁的人当是1958年后出生的,而1960~1980年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日本人除了鱼消费量占世界首位外,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禽类和肉类。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供应充分是肯定的,这是身材长高的重要条件。
凡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皆知道,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所谓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我生长在农村,父亲是医生,家中条件比起村上其他人还算优裕,就这样,我们还常常挨饿,常以豆渣、野菜、胡萝卜等填充肚皮,吃肉更是奢求。一年也只有过节、过年才吃上几次肉,粗饭果腹疗饥都不能,岂能顾及其他?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存在。
《人民网》健康专题2006年5月30日显示: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儿童钙、铁、锌及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供应明显不足。膳食钙摄入量达不到推荐量的50%,维生素A只达到推荐量标准的55%~63%。农村7岁男女学生的营养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5%和27%之多。目前中国,中小学生大约有45%每天的热量、蛋白质摄入不足基本需要的80%,有45%达到该需求量的90%,只有10%左右达到要求。这样身材怎能高起来。此外,我们谈身高还应该不能忽视激素食品的作用。
因而可以说中国人身材比日本人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营养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还有不能获得充足营养的天灾与人祸等因素。多少年来农牧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往往在饲料中添加生长激素类物质,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事实已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不是吗?过去鸡从小长大要8~10个月,而用饲料喂养只需40天,即已肥壮能宰了。过去农家养猪要一年才长到100多斤,而现在用市场供应的饲料喂养只需4~5个月即出栏且重达三四百斤。奶牛催奶也不排除用添加激素的饲料喂养,因而牛奶也含有激素,人吃这类富含生长激素的食品怎能不长高、长快?我想这才是日本,也是中国新生代孩子普遍比上辈增高的原因。人是长高了,然而这种增高好不好呢?日本法政大学教授高尾利数先生在他的《砂糖会导致身心紊乱》一书中说:“虽然现在的孩子们个头普遍都比以前高了,但却变得容易生病,运动能力也比较弱,所以说,这种个子的增高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健康,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又说:“虽然孩子的个子会长得很高大,但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相反,这很可能意味着寿命的缩短。”
说起身高和寿命还真的有关系。《大众健康》2004年3月“身高与寿命趣谈”一文,介绍了美国科学家调查了已故的750名男士,其中包括总统、运动员、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分析身高与寿命的关系。调查表明,身高每增加1厘米,预期寿命就减少1年,妇女平均寿命高于男子,与女性身材通常比男性矮小有一定关系。科学家认为人的寿命与身高成反比。我国遗传学家对广西、湖南等地90岁以上的老人做调查,发现长寿者的身高都在1.26~1.58米,体重为40公斤左右。进行上述调查的美国学者以1.73米作为美国男性高矮的界限,结果发现750名男士中矮个子寿命比高个子平均多9年。历届美国总统中矮者平均寿命为80.2岁,高者平均寿命为60.6岁,身高在2.3米以上的9个超级巨人平均寿命只有39.8岁。世界真是奇妙至极,洪教授极力提倡饮奶可以使人增高,即使饮奶真的可以使人增高,可曾想到增高也有弊端,更何况这种增高多为激素所为,激素对当代青少年体质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已为很多学者所共识,我想洪教授应当清楚。
至于骨质疏松是否饮了牛奶就能解决,我认为这得从骨质疏松的成因谈起。骨质疏松成因医学界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内分泌因素:正常人的性腺激素对骨组织的合成与肾上腺皮质醇对骨组织的抗合成作用处于动态平衡。人体由于自然衰老或其他原因导致早衰,致使性腺功能减退,雌激素、雄激素生成减少。性激素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骨质形成,抑制骨质分解的功能,性激素生成减少则影响蛋白质合成,使骨基质形成不足,尤其是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制造骨基质。若雌激素水平下降,则使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正因为如此,妇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后卵巢萎缩,雌激素减少或停止分泌,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此外,甲状旁腺分泌失常,降钙素缺乏,也常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肾上腺皮质醇,即西医临床常用的可的松、地塞米松一类物质能抗骨组织的合成,还可抑制维生素D的生成,引起人体对矿物质吸收不良,并可抑制肾小管对矿物盐的再吸收,使钙、磷、镁等从尿中大量排出,造成血清中钙、镁及无机磷含量降低,从而抑制骨形成,增加骨质吸收。
(2)营养因素:骨量的维持主要依靠蛋白质及矿物质的补充。若蛋白质摄入过多,钙摄入少,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均可影响骨基质的生成,引起骨质疏松。维生素C是骨基质生成必不可少的辅助物质,若摄入不足,也可导致骨质疏松。此外,饮酒和摄入咖啡因类物质太多,或摄入高盐食物均可致钙流失,也能促进骨质疏松的形成。
(3)其他疾病因素:肾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或某些癌症常易并发骨质疏松。
(4)遗传因素:骨质疏松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5)药物因素: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或止痛药易发生骨质疏松。
(6)其他:缺少运动,少晒太阳。
综上所述,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很多,并非补钙就能解决问题。《37°医学网》等推出国际骨质疏松的专题报告也能说明这一问题。有关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流行病学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指出“骨质疏松症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中发病高,在美国约有2500万病人,每年约有150万病人并发骨折,约有20%的骨折病人在1年内因并发肺栓塞、肺炎而死亡。在妇女中骨质疏松性骨折而导致的死亡率超过乳腺癌、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的总和”。“用于骨质疏松骨折的医疗费用巨大,1984年美国估计61亿美元,最近估计达100亿美元”。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以牛奶为主饮料,很多患骨质疏松的西方老人都回忆说他们从小就一直大饮特饮牛奶,而为什么骨质疏松发病,他们却得了最高的“冠军”?这正说明饮牛奶不仅不能防治骨质疏松,反而可能促发骨质疏松。
在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虽无确切报告,但从上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为13.4%,女性为40.1%;6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为14.6%,女性为61.8%。女性远远超过男性。在老年人中骨折流行病学显示,城市老年女性发生率高达19.6%,其次是城市男性,为12.4%;农村女性8.8%,农村男性3.4%。全国营养学调查显示,农村饮用牛奶的量远低于城市。这一调查又证明饮用牛奶的量与骨质疏松、骨折发病正好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