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将在明年春节前完成搬迁,到时警察农庄将铁定成为历史。”26日,成都市锦江公安分局成龙路派出所教导员陈芮,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神情有些落寞。窗外,一大片由派出所警察开垦出的玉米地和辣椒林,长得正欢……陈芮说,随着派出所搬迁倒计时的临近,弥漫在他们中的离愁别绪也越来越重,“自家耕种的绿色蔬菜再也吃不到了!”
“全民”垦荒绿色蔬菜端上饭桌
被陈芮和其同事们视若珍宝的,正是派出所“房前屋后”的那一大片绿色庄园。“最多的时候差不多有2亩地,种了几十种蔬菜。”55岁的警察食堂厨师樊邦友,从郁郁葱葱的玉米地中探出脑袋对记者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青砖黑瓦的两层派出所掩映在绿色丝瓜和豇豆环绕的坡地中,间或伴着几声鸡叫,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陈芮说,2005年他们刚搬到三环路外的成龙路时,派出所门前只有一片荒凉的山坡地,“别说购物逛商场,就连买菜都要到二环路边的菜市去。”就在50多名警察面面相觑时,来自简阳平武镇的厨师樊邦友干了一件惊人之举,“他找到所长,自告奋勇提出要垦荒种田。”
在全所民警的支持下,50多名警察成了樊师傅垦荒的“农小兵”。“派出所的全民“垦荒”很快有了结果。几个月后,樊邦友从地里抱回了一个二三十公斤的冬瓜,专门为大伙做了一锅冬瓜汤,“那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最好喝的冬瓜汤。”警察徐健告诉记者。
养生态鸡吃自种蔬菜香得很
变化可以从饭桌上看出来。三年后的成龙路派出所,民警饭桌上的菜,已从单一的冬瓜汤,演变出了更多花样。26日,就有用自家玉米煮成的玉米粥,现摘现做的干煸扁豆和新鲜宰杀的热汁鸡等摆上了警察的餐桌。“我种的菜只用粪灌溉、绝对不用化肥,养的鸡从来没喂过饲料。”樊邦友在有些油腻的围裙上反复搓着手,笑得很憨厚。
饭后,樊师傅端着一碗剩饭,乐颠颠地将记者领到了他搭在派出所食堂侧角的鸡棚,四只白色大公鸡正在棚子里溜达,看到主人来了后,刚刚还在找虫子吃的大公鸡,一蹦一跳地拥了过来,“本来养了8只,敞放时跑掉了一只,其余的都用来改善伙食了。”一旁的派出所教导员陈芮向记者解释着,而此时,喂完鸡的樊师傅已在地里忙开了。
改善伙食每年还省五六千元
所长余碚军看着民警在田里忙碌,眼角含笑,“警察农庄不仅可以改善大伙儿伙食,还可以教会民警懂得珍惜和团结。”
余碚军说,警察群体作为公务员,一直在用纳税人的钱,但通过自己劳动垦荒种田以后,部分蔬菜已可以自给,每年可为派出所省下五六千元的买菜经费,“这些都用作进一步改善民警伙食了。”余碚军强调,在开办“警察农庄”的同时,派出所的案侦工作也没有落下,“农庄平时都是樊师傅老两口在打理,只有垦荒和丰收时,民警才会抽空去劳动。另外,帮忙的民警仅限不当班的内勤民警,主管破案和社会面控制的刑警和巡警都不允许在执勤期间帮忙。”
警察种菜是否不务正业
警察种菜,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不务正业?在锦江公安分局16个派出所中独树一帜的成龙路派出所的做法,是否值得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推广呢?社会各界对此各有各的看法。
争论一:警察种菜是不是不务正业?
成龙路派出所所长余碚军说:“我们派出所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所限,周边没有一家餐馆,甚至连小卖部都没有,民警执行公务又常常半夜才回所,如果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那又如何谈得上全力办案呢?为让民警吃饱吃好,派出所想到了自给自足这个办法:凡出产自警察农庄的菜,民警都不得带回家。另外,种菜省下来的钱,都用作进一步改善民警伙食,而且我们派出所没有收所里民警一分钱伙食费……当班民警不得参与种地垦荒,不务正业无从谈起。”
而辖区的居民说,他们种菜对老百姓没有干扰,也没有污染和毒气什么的。我们这里周围比较平静,治安还是挺好的。其实,只要辖区治安好,他们种不种菜无所谓。
争论二:“警察农庄”是否值得推广?
四川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主任、四川省社会学学会会长陈昌文教授说:“民警种菜,这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毕竟,警察的身份特殊。但我认为,只要种菜的耕地来源合法,不涉及违规侵占公共资源,只要警察没有在上班时间不务正业,利用自身条件改善生活就无可厚非。其实,利用单位周边条件耕地种菜、养花养草,在西部山区的一些单位里早已出现,我觉得在美化环境之外,它也确实能带来一些物质上的收益,是件好事情。但由于在派出所外种菜的群体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警察,民众对他们的预期和要求要高许多,所以出现质疑声也很正常。”
据《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