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股市震荡下行,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大量发行的基金股票类银行理财产品正普遍出现浮亏,其中个别产品净值亏损超过30%,离当初宣传的预期收益率相去甚远。
面对亏损的理财产品,是死捂到底,还是割肉赎回?很多投资者拿不定主意。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在决定继续持有还是赎回前,应该先“四看”。
一看产品结构。投资者首先应该看自己是否了解挂钩标的。有的理财产品挂钩境外标的,投资者平时连查询数据都很困难,更不要谈深入了解了。对于自己不熟悉、没把握的挂钩标的,决定是继续持有还是赎回,需要非常谨慎。
二看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有的理财产品设定的收益条件是限定于某段期限内,如挂钩的某某股票在这个期限内涨幅达到20%,收益可达到8%。而有的理财产品收益条件限定于某一个观察日,只有在这一天这个股票涨幅达多少,才可能实现收益率。相比之下,在一个观察区间内实现收益的概率高,而在某一个观察日实现收益的概率要低。
三看产品期限。理财产品短的半年期或一年期,不少亏损的理财产品是在股市6000点高位发行的,并且设定的收益条件又比较苛刻,比如一年内涨幅达10%-20%等。现在股指已经腰斩,要在半年内大规模上涨,这种收益条件可能很难实现。这样的短期理财产品亏损了,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自认倒霉了。而有些理财产品则时限较长,即使现在亏损,但今后二三年内如果市场向好,这种理财产品完全可能扭亏为盈。对于这样的理财产品,不妨长期持有。
四看赎回条件。有的理财产品不允许提前赎回,有的虽能赎回,但只能在特定时间赎回,还有的要支付赎回费用。不少理财产品赎回费用远远高于基金,一家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赎回费用高达2%。
据《中国证券报》
■相关链接
结构性理财产品
日趋边缘化
今年以来,结构性理财风波不断,先有零收益事件震惊市场,后有伪结构性理财再起波澜。而随着股市的深幅调整,大宗商品市场的跌宕起伏,近期不少与之挂钩的结构性理财收益深受影响。
来自普益财富和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7月份,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从上月的50款降至当月的46款,仅占当月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9.29%。
事实上,自年初以来,受“零收益”事件的影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就一直处于低潮,每月维持在50款左右。然而,“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从1月份的300款,到7月的将近500款。”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李要深说。
据《中国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