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9版:我们的奥运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刘建宏:坚决支持申办世界杯
· 中国下一个新偶像就是他
· 移动·奥运导看台
· 奥言奥语
· 要梅西不要“叉腰肌”
· 奥运赛场外的“奇人”们
· 感动于那些奥运星空下的流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8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要梅西不要“叉腰肌”
  中国足协副主席谢亚龙的一个内部讲话被曝光,一个新名词“叉腰肌”在大江南北迅速蹿红。中国足球在北京奥运会上输得脸面全无,让中国足球的掌门人萦心难忘的竟是这么一块肌肉。这难道是未来中国足球发展壮大的根本?

  北京奥运会把世界上一些真正的大牌明星带到了中国,比如本届奥运会最叫座的梅西,他的表现也确实对得起中国球迷的热捧。中国男足全队加起来还不到他身价的一半,而他现在才仅仅是个21岁的青年。阿根廷队的主力前锋、马德里竞技队的主要得分手阿奎罗、在最后决赛中打入制胜一球的迪·玛利亚甚至比梅西还要小一岁。和阿根廷队相比,中国队留给我们的感觉是:没有感觉,万念俱灰。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老谋深算,善于扮演好好先生,公开讲话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的鼓励。但中国足球的表现让他这位世界足球的“总舵主”有些挂不住了,不得不把中国足协单独拎出来耳提面命一把。他给中国足球的建议是我们听得耳朵都磨出了茧子的那句话:发展青少年足球。

  如果说中国足协从来没在发展青少年足球上动过心思,那也有失公允。我们联赛红火、市场走俏的时候,国内足校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林立祖国各地。比如设在秦皇岛的中国足球学校一度人满为患,宿舍楼楼道里都住着“嗷嗷待哺”的学生。中国孩子学踢足球的热情这么高,但为什么却没能造就几个像样的球员呢?

  我们的心态和具体的做法出了问题。比如,父母把孩子送进足校,一心盼望着孩子几年后能成为“赚大钱”的球星。殊不知,足球的成材率很低,一千个踢球的孩子里面最后能从事足球职业的也就一两个人。按照足球发达国家的模式,足球学校是足球人才生产链条上的一个中间环节,草根是学校、住宅区的运动场和大街小巷。比如在英格兰和阿根廷,到处都能看到踢球的孩子,一些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各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球探”。他们一旦发现有天赋的孩子,就会把他们推荐到足球俱乐部的学校去接受进一步的雕琢,这样成材率就会高很多。梅西等现代西方球星多数都要这样培养出来的。

  发展青少年足球,看似一句简单的口号,但实施起来却是个宏大的工程。无数的足球发展经验和教训表明,一个国家的足球要想强大就必须要走这条路,舍此别无捷径。中国足协聪明人很多,过去多年来一直在琢磨一条能快出政绩的终南捷径,东撞西撞,结果发现周围全是死胡同。王俊生、阎世铎和谢亚龙一个个都撞得头破血流。

  仔细想来,我们为什么要在足球和体育内注入那么多功利思想?体育本质上不是为政绩服务的,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强壮,精神更健康。足球能带给人们其实不仅仅是国际大赛胜利后的喜悦和兴奋,还有更多更多。但在我们中国,这些“更多更多”几乎全被政绩足球扼杀了。

  谢亚龙不幸成为“政绩足球”的形象代言人,他提出的“叉腰肌”因而迅速入选中国足球词典。“叉腰肌”是块什么肌肉?和肱二头肌有什么区别?这对普通百姓无比生僻的生理名词,或许能够表明这位前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运动生理学造诣很深。他是一位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体育官员,在体育理论方面显然是有些造诣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个道理,对他来说实在再简单不过了。

  但空谈理论,没有行动,一切都是胡扯。我们足球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梅西”而不是夸夸其谈的“叉腰肌”。

  新华社记者 马邦杰 陈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