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3版:国际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嫩”奥巴马挑了个“老”搭档
· 俄罗斯完成 从格撤军行动
· 泰炮轰《福布斯》王室富豪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8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嫩”奥巴马挑了个“老”搭档
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圈定拜登,其防务及外交经验十分丰富
  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贝拉克·奥巴马23日通过竞选网站宣布,来自特拉华州的联邦参议员、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拜登成为副总统竞选人,将与自己一起竞逐白宫。

  拜登曾在1988年首次竞选总统,但在预选阶段即宣布退出。今年民主党总统预选中,拜登再作尝试,但因首场预选成绩不佳而宣布退出。政治分析师认为,现年65岁的拜登在防务和外交事务上经验丰富,有助于弥补奥巴马相对于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的经验劣势;不过,让一个国会资历超过30年的参议员担任副手,可能影响到奥巴马预选阶段苦心经营的“改变”主题。

  拜登最终入围

  随着奥巴马正式公布人选时间临近,弗吉尼亚州州长蒂莫西·卡因和印第安纳州国会参议员埃文·贝赫等多位热门人选先后证实被排除在副手名单外。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助手也证实,奥巴马团队根本没有向他们索取过确定候选人所需的财务等资料。拜登逐渐进入媒体包围圈。

  根据原计划,奥巴马竞选团队定于当地时间23日上午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第一时间宣布搭档人选。不过,人选决定提前数小时被泄露给媒体,迫使竞选团队改变计划,于凌晨时分发送短信及拨打电话宣布消息。

  据美联社报道,即将于25日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将正式提名奥巴马为总统候选人,拜登的提名也将获得批准。

  具备三大优势

  让一位担任参议员30多年的政治人物成为自己的副手,奥巴马可谓斟酌再三。美国媒体根据拜登从政经验,总结出他能给奥巴马带来的三大支持。

  媒体先前猜测的所有热门人选中,拜登在防务和外交事务上经验最丰富,这一点正是奥巴马与麦凯恩竞争时的软肋。美联社说,虽然经济议题已经超过伊拉克战争,成为选民最关心议题,但近期发生的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冲突让安全议题再成焦点。加上麦凯恩阵营在奥巴马的经验劣势上大做文章,奥巴马的民意优势逐渐消失,甚至在部分民调中遭对手首次超越。拜登加盟可能部分消除选民对奥巴马外交经验的质疑,抵消麦凯恩在这一点上的优势。

  其次,拜登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与工会组织关系良好,对蓝领阶层颇有号召力。奥巴马预选阶段在争取这一阶层支持上的表现不及希拉里,或许希望借拜登人气提升支持率。

  最后,共和党曾指责奥巴马在打击国内犯罪问题上立场软弱,这一指控可能影响到奥巴马在白人选民中的印象。相比之下,一项国会1994年通过的打击犯罪法案由拜登带头起草,他的加盟无疑将扭转这一印象劣势。

  影响有待观察

  不过,一些政治分析师不免质疑,让有经验的拜登辅佐自己,奥巴马的劣势究竟是得到弥补,还是欲盖弥彰?

  美联社记者罗恩·福涅尔认为,始终宣扬“改变”的奥巴马最后关头选择了属于华盛顿圈内人士的拜登,意味着奥巴马选择掩盖自身弱点,而不是去努力打造摒弃传统的新一代总统候选人形象。

  竞选之初,奥巴马改变华盛顿政治传统的口号深得选民心,一度让媒体猜测他在副手人选上也会打破传统,选择一位华盛顿圈外人士、党外人士或者女性人选。当拜登的名字出现在奥巴马竞选网站上时,福涅尔说,奥巴马走出了符合逻辑的必要一步,但这一步可能开始对他的“改变”主题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一些民主党竞选战略分析师认为,奥巴马这一选择值得肯定,因为他需要更加传统、更加强硬的策略来应战麦凯恩。

  “6个月前,人们说他(奥巴马)对希拉里不够强硬,他太被动了,”分析师吉姆·乔丹说,“不过,他在关键时候作出了正确选择。”

  徐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拜登老马识途

  拜登1942年11月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中产家庭。1965年毕业于特拉华大学,1968年毕业于锡拉丘兹大学法律学院并获得法律学位。曾以律师为职业,后来从政。

  1972年,拜登首次当选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之一。但几星期以后,他的妻子和小女儿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两个儿子也严重受伤。这一沉重打击几乎把拜登压垮。在同事和朋友劝说下,他才决定到参议院上任。自此,拜登连任参议员至今。他曾任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现任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具有丰富从政经验。他同时还是兼职法律教授。舆论认为,奥巴马选择拜登作为竞选伙伴,可以补足他在政治和外交事务方面缺乏经验的弱点。拜登被认为是民主党温和自由派人士。他在1979年和2001年两度访问中国。 新华社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