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孙兰兰)600年前,蜈蚣草孢子随着明城砖从外地“移民”来到南京中华门城墙。8月15日快报刊登的《“孤岛”求生600年》,引起不少读者兴趣。前天,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南湖地区也生长着很多蜈蚣草,会不会是这种草已经适应南京气候,扩散开来了?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南湖的这种“蜈蚣草”,与快报报道的并不是一种草,虽然名字差不多,其实,它们连“亲戚”都算不上。
印女士的母亲住在南湖,“看了蜈蚣草的报道,觉得很有趣。突然想起来,母亲家附近好像就有很多这种草,生命力非常旺盛,遍地都是。”印女士说,因为叶子很好看,有人将它挖出来种在花盆里,像吊兰一样,黄色的小花挺漂亮的。“母亲告诉我,这叫蜈蚣草,还是一种很好的药材,可以清火。以前她会将草晒干了,泡水喝。”
会不会是中华门的蜈蚣草孢子随风飘到南湖,并在这里扎根生长了?这令印女士很好奇。
记者采访植物专家了解到,原来,这种草叫“地蜈蚣草”,又名垂盆草。在民间,它是流传极广的药草,有清热解毒、排脓生肌的功效。虽然名字比蜈蚣草只多了一个字,两者却完全没关系:“地蜈蚣草”属景天科,而蜈蚣草属于凤尾蕨科。截至目前,在江苏境内,除了中华门城墙上的100来株之外,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蜈蚣草,而地蜈蚣草,南京原本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