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的成长,牵动着大洋两岸的几个家庭:她出生在安徽无为农村,因家中贫困,父母无奈将她过继给亲戚的南京邻居抚养;后因脚大面积烫伤,她又被送至南京福利院,因而结识了助养她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她5岁时,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一对夫妇收养了她。她10岁时曾回南京看望“爷爷奶奶”,快报当时还作了报道。孩子如今已经16岁了,她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曾经助养过她的吕先生决定要帮她完成这个心愿。
无奈,女儿被迫送人
昨天早晨7点不到,市民吕先生家的门铃就响了起来,门口站的正是思女心切的鲁世高与魏代珍夫妇,两人脸上满是期待,“我们等这一天已经等了16年了,所以一大早就从马鞍山赶来了。”
事情得从16年前说起,1992年12月15日,家住安徽无为农村的魏代珍生下了第三个女儿。鲁世高夫妇一直想有个儿子,长大后可以帮他们做一些重活。而且当时家中十分贫困,这对老实的夫妇商量了很久,希望能将女儿过继给别人抚养,“正好听亲戚说,他邻居想要一个女儿,我们才动了心思。”
鲁世高的这个亲戚叫汪世好,在南京八卦洲打工,邻居季碧华家境不错,一直希望能有个女儿,于是,1993年2月4日,汪世好将两个月大的女婴抱到了季碧华家中。当时双方约定,孩子一旦抱走,永不与亲生父母相认。
可爱的孩子给季碧华家庭带来了快乐,他们给女孩起名“甜甜”。一年半时间很快过去,甜甜的脚被大面积烫伤,为了给甜甜治病,季碧华夫妇投入了6000余元后见效仍不大,还需继续治疗,考虑到自己家庭的幸福,无奈之下,这对夫妇将甜甜送到了南京市儿童福利院,甜甜有了第二个名字——韩姜。
两次助养,满满都是爱
在福利院一次演出中,南京市体委少儿艺术中心教练李建安夫妇结识了小韩姜并决定助养她。李建安和福利院一起,给小韩姜进行了一次植皮手术,手术后,小韩姜一直住在李建安家中休养,脚上的伤恢复得很好,但留下的疤痕却没有痊愈。
1995年4月,吕先生与徐女士夫妇前往李建安家中串门,一眼就被这个可爱讨喜的女孩吸引了,“这个孩子就是跟我们有缘分。”吕先生如是说,夫妻俩商量后,希望小韩姜能够成为他们家中一分子。于是第二天,小韩姜就来到了吕先生家中,和他们一起生活,除了助养她的“爸爸妈妈”,小韩姜又多了“爷爷奶奶”。为了照顾好小韩姜,吕先生夫妇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当时同事都不信这是抱来的孩子,比带自己孩子还费心,看得出我下了多大功夫吧!”
在美国,她仍是幸福的
韩姜在徐女士家中幸福地生活到了5岁。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改变她命运的大事:1997年,一户美国家庭通过中国国际儿童收养中心,想要收养韩姜,并把她接到美国生活。徐女士多么希望能够亲眼看到小韩姜长大成人,但是自己已有子女,不符合领养条件,而且小韩姜脚上的伤也是徐女士的一块心病,“国外的医疗条件比较先进,也许可以根治这块烫伤。”
思来想去后,徐女士亲自与这对美国夫妇见了面,并和他们交流了有关韩姜的详细情况。美国夫妇承诺:会将韩姜视如己出,“看得出来,那对夫妻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条件也很好,韩姜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1997年3月12日,上海浦东机场,尽管万般不舍,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徐女士还是将韩姜送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到达美国后,小韩姜接受了第二次植皮手术,目前脚上只留下了淡淡的疤痕。韩姜的美国养父母每年都给徐女士寄来孩子的照片,“照片上韩姜都笑得特别开心,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切只等DNA确认
10年多来,光韩姜个人影集,徐女士家中就有几大本,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照片的详细介绍。徐女士说,这是韩姜养父母为了让他们安心,特地加上去的。照片上的韩姜,笑得特别灿烂,“这张是在打排球,这张是在打棒球,这张是在沙滩……”可以看出,韩姜的美国养父母履行了他们当年的承诺,而对于这一切,徐女士很是感激。
随着韩姜的长大,她也越来越希望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吕先生决定帮孩子完成这个心愿。几经周折,吕先生终于联系上了住在安徽的鲁世高与魏代珍夫妇,看到韩姜照片时,鲁世高肯定地说:“百分之百是我家的女儿,眼睛像她妈,嘴巴脸型像我,而且她跟她二姐几乎一模一样。”
远在美国的韩姜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兴奋,其养父母为了万无一失,希望能做一次DNA检测,并寄来了取样试纸,昨天早上,鲁世高与魏代珍夫妇取了口腔细胞样本,寄往了美国。
采访结束时,魏代珍看着记录着韩姜成长的照片,嘴角始终挂着笑容,眼角却是湿润的,“我们只想见她一面,看她过得好不好……”
实习生 廖一宁
快报记者 马晶晶 孙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