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和孩子们都被“西洋景”吸引了 郑春平 摄
“话说那唐僧师徒,一路风尘到了高家庄……”65岁的张凤永,身穿紫色长衫、头戴黑色瓜皮小帽,打着竹板,高声吟唱着《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娶媳妇”,表演着已经十分罕见的老北京玩意儿——“拉洋片”(又称西洋景)……奥运期间,一些商家把一整套的北京民俗表演请进了店堂,在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中,类似“拉洋片”这样的老北京民俗已经濒临“失传”,这回有望借着奥运盛事“复活”。
瓜皮小帽没能压住张凤永鬓角的白发,一脸的沧桑只有在拉起洋片、唱起曲儿时,才会显出活力。中关村购物广场宽敞现代的店堂,与大红大绿画着年画的“观景箱”形成鲜明对比,箱子上写着一副对联:“箱内演大戏,洋片唱春秋”,箱子一圈挖了四个玻璃孔,坐在小藤椅上,把眼睛凑到孔前,就能看见里面的“猪八戒娶媳妇”。箱子里每换一张新画,老张就会在旁边声情并茂地唱上一段,然后再拉一下牵在锣鼓上的绳子,“咚咚锵”的倒也颇有情趣。
几个外国游客走过来,饶有兴致地围着“拉洋片”转了一圈,然后坐下来盯着小孔看了半天,稍后起身笑着耸耸肩,一脸的疑惑。老张也笑笑,“这不奇怪,‘拉洋片’原来是老北京天桥撂地表演的一种民间杂耍,尽管叫‘洋片儿’,可现在的洋人早就看不懂了。”
接着又相继过来几个孩子,好奇地对着玻璃孔研究了半天,然后木愣愣地问老张:“爷爷,为什么里面的画不会动?要是会动、能旋转就好了……”孩子的话听得老张哈哈笑,“这个玩意儿原来就是不会动的,不然的话它不就成了电视机了?这才是咱老北京原汁原味的民俗……”说完了老张也感叹,现在的孩子看惯了动画片,的确是不会知道啥叫“拉洋片”了。目前,老北京会“拉洋片”的民间老艺人屈指可数,老张是其中之一,但他也摇头,“现在已经没有传人了。”不过这些天来,他没想到一些年轻人对拉洋片还挺感兴趣,有的还要当场拜师学艺呢!
皇城根儿下,不光是皇家风范,更有草根百味,希望这些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借着百年奥运盛事,继续串起“民族记忆的背影”。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