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我们的奥运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亮剑只为“祖国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8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亮剑只为“祖国好”
栾菊杰回到南京后向快报记者吐露心声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昨天上午,50岁的剑客栾菊杰一出现在南京火车站站台,立即引来一阵骚动,一位旅客激动地甚至用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这段煽情文字跟她打招呼。

  8月11日,栾菊杰带着一身沧桑和传奇出现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三尺青锋,五旬剑客,剑未出鞘,她已征服了观众和对手。比赛获胜后,她从包里拿出一块横幅向全场展现———“祖国好”时,观众纷纷起立,不少人眼里已是泪光盈盈。

  该怎样理解栾菊杰在50岁的时候,千辛万苦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击剑比赛呢?昨天上午,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昨天,栾菊杰出现在南京火车站。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我栾菊杰永远是栾菊杰,无论到哪里,祖国总在我心中。这次奥运会是我运动生涯最完美的结局。”

  ——栾菊杰

  隐身20年复出,只为说“祖国好”

  栾菊杰1958年生于江苏南京,1973年入南京业余体校,1975年入江苏队。

  年过30的中国人,大多记得栾菊杰在1978年的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获得亚军,成为1901年以来第一个进入该项赛事的亚洲选手,也记得1978年风靡全国的理由先生所作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那篇讲述栾菊杰的成长经历及负伤进行比赛的文字,那句借自杜甫的“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被摘抄在无数青年人的小本子上,更难忘记1984年,栾菊杰造就了一个神话:第一位登上世界剑坛最高领奖台的中国运动员。

  1988年,栾菊杰正式退役,随后去了加拿大,从此隐身江湖。

  “这次复出,我是考虑和准备了许久。”栾菊杰说,2001年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她就萌生了去北京的冲动,“想着一定要在祖国的战场上拼搏一下,当时就等着祖国召唤我们这些老将,结果一等就等到2006年,距开幕只有500多天还没动静。当时我想,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错过这个机会了。于是我就决定从加拿大报名,自己参加预选赛,拿积分。”

  退出击剑的舞台已久,要重返剑道,就必须跟一个无名小卒一样,重新闯关。“好在我到加拿大后,一直从事击剑培训工作。”为了获得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比赛资格,栾菊杰从2007年5月份就开始转战世界。在韩国、中国、日本的前三站中,栾菊杰没有得到一分。“到了场上手想出去,脚先出去了,不适应。”几场输得莫名其妙的比赛后,栾菊杰慢慢找回了感觉:“到了上海,我心里有数,开始往上走了!”接下来古巴的几场比赛栾菊杰的排名从400多名一直提高到100多名。经历千辛万苦后,栾菊杰最终以美洲第二名的成绩,取得参加北京奥运会女子花剑比赛的最后一张入场券。

  但好事多磨。2007年,栾菊杰经历了可能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个生日。一次,栾菊杰在做饭时被鱼刺扎伤而中毒差一点危及生命,不得不一面打点滴一面负责给俱乐部的孩子们教课;同时,加拿大要她马上去蒙特利尔训练一个月,否则就会被开除出国家队。“我说算了,我不打了。”当时的栾菊杰很是委屈。后来,栾菊杰的老公帮她报了名,就这样决定了北京奥运会之旅。

  “去北京前,我就有了用横幅向祖国问好的打算。在加拿大备战训练时,我找人悄悄做好了横幅,准备奥运会开幕式入场时把横幅展示出来。”栾菊杰说。

  遗憾的是,加拿大代表团规定,不能在开幕式上打出任何横幅。虽然在代表团站定之后,代表团的中国文化顾问大山等人帮她举起了“祖国好”横幅并留影,但开幕式上的“茫茫人海”还是将这个不大的横幅完全淹没了。

  只能比赛时再次拿出了。但比赛场的限制和检查更为严格,“为了能把横幅带进去,我把横幅悄悄藏进了剑帽。”

  8月11日下午,在观众潮水般的加油声中,一袭白色剑衣的栾菊杰战胜对手晋级第二轮,她向观众鞠躬致谢后,从包里拿出横幅,在参赛现场再向祖国送出“迟来”的问候。顿时,全场沸腾,很多观众含泪高呼:“栾菊杰,我爱你!”

  栾菊杰也是热泪盈眶,不停地用手背擦眼泪,“如果不是在北京,我是不会有这个冲动的。为了北京,为了祖国,我来了!”

  享受比赛,把对手当朋友

  8月11日,栾菊杰共出场两次,先赢下小她30岁的突尼斯小将,后输给比她年轻18岁的世界排名第六的匈牙利名将,未能晋级。

  栾菊杰说,“来北京前,有许多人问我,参加奥运会是不是为了拿冠军,可能许多运动员都会这么想,但对我,这并不重要,我是来享受在祖国举办的奥运会给我带来的快乐来了,我就是累也是好爽!”“享受比赛,把对手当朋友,这是我的运动之道。”栾菊杰决定参加北京奥运会后,除了挑战自身极限外,还遭遇了年轻对手的暗中排挤与打压。

  “我参加北京奥运会,肯定会挤掉年轻队员的‘饭碗’”。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训练的时候,少数年轻的运动员对栾菊杰“抢饭碗”暗中表示不满。“教练规定每天打15剑,每人打三场。我以8比0过了训练,但是没想到跟我对打的运动员不但没有停手,反而更狠地进攻。”栾菊杰说,“这已不是在训练,是有意识想把我搞伤。好在我这个人忍耐性比较好,没有去斤斤计较”,但是后来对方“返回来又刷了一下”。栾菊杰依旧宽容而过,依旧把对手当朋友。

  对于跟年轻队员争夺机会,栾菊杰坦然地说:“舞台是公平的,你用哪种手腕都不重要,真正是要表现你最好水平。”

  正是这种心胸,使栾菊杰赢得了加拿大人民的尊重。在加拿大击剑界,她弟子满天下,年年被加拿大击剑协会评为优秀教练,“栾菊杰击剑公开赛”还作为一年一度的赛事在加拿大举行。在蒙特利尔市政厅名人堂,栾菊杰的照片赫然挂在上面,成为第二位进入市政厅的华人。

  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备赛

  “加拿大运动员和国内不一样,全是业余的,参加比赛很多费用都需要自理。”为了北京奥运会这张资格证,栾菊杰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积蓄备赛。为了节省房费,她曾在机场候机厅枯坐了50个小时。

  快报记者 刘向红 实习生 夏静娴

  昨天,栾菊杰回到南京接受快报记者专访。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访谈

  30年前的伤依旧清晰可见

  “对手的剑在劈杀中意外断裂,断头形成的锋锐刺穿了她持剑的左臂。她居然忍着剧痛,包扎了一下继续上场,举起被刺穿的左臂奋力拼杀,最终杀进了世界青年锦标赛女子花剑的决赛圈。”

  30年前的1978年,栾菊杰就是用这样的姿态令整个欧洲剑坛为之动容!当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披露这一细节,至今还有人怀疑是夸张或虚构,昨天,当记者提起此事时,栾菊杰笑着伸出左臂,“你看,疤还在这呢。”在她的左手臂内侧有两个一角硬币大小的伤疤。两个伤口相隔大约六七厘米,颜色比周围的皮肤浅一些,非常明显。怎么会有两个伤口呢?原来,当时的伤并不是简单的刺伤,而是刺穿!“当时,她的剑直接就从这里刺进去,刺了出来。”栾菊杰一边说,一边比划着,“比赛规定如果暂停超过十分钟,就算自动放弃比赛,我当然不能放弃,简单处理一下以后就继续打了。”

  打算在上海开击剑学校

  谈到今后的打算,栾菊杰第一次向媒体公开了自己的计划——在上海浦东开设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击剑学校,“这个计划已成型80%,8月18日,我再去一次上海落实一下。”

  栾菊杰说,“中国击剑运动员的技术很好,但场上比赛的霸气和经验还是不足,办击剑学校,就是想从初中的学生开始教起,用我的经验和技术,为普及这项运动,为中国击剑培养一些后备人才,做出点贡献。”

  采访太多,两天没洗澡

  昨天上午,T65次列车从北京载回了栾菊杰一家。同行的有她的丈夫、孩子,还有她在加拿大的学生。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从9号车厢下来,栾菊杰走在最后一个。穿着红色加拿大队的T恤,背着李宁牌的蓝色剑袋。颠簸一夜,栾菊杰的脸上挂着一丝疲劳,开口说话时,竟然还有些沙哑。

  在从火车站回家的路上,栾菊杰接到一个电话,是一家电视台,要约她做个专访。挂了电话,栾菊杰说:“这几天要求采访的记者实在太多了,根本接待不过来。央视的、北京电视台的,几家报纸,还有几大网站。比赛一结束,就被拉去采访。下午网站的结束后,晚上要上央视的《荣誉殿堂》。连着采访,我两天没洗澡换衣服了。采访间隙,就喝了杯咖啡。”据介绍,最多的一天,她一共接受了9场采访。连续的采访让她的嗓子越发嘶哑,“咽口水都会疼”。

  在北京,栾菊杰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媒体占用,“陪家人的时间都没有,这样下去,我根本受不了,只好先逃回南京。”栾菊杰笑着说。

  移居加拿大是为了女儿

  当栾菊杰谈起自己为何远离故土移居加拿大时,她说,“主要是为了女儿,同时也为了语言”。

  栾菊杰有三个小孩,分别叫做顾梦佳、顾梦圆和顾宏涛。为了击剑,时值34岁已是大龄产妇的栾菊杰剖腹产生下了第一个女儿,还没来得及体会初为人母的感觉,却被医生通知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女儿的病让她不得不最终选择长居加拿大,“加拿大的医疗条件更加适合她。”

  快报记者 刘向红 实习生 夏静娴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