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孤岛”求生600年
· 为了看奥运老姐俩急寻老花镜
· 明天去听历史专家讲非洲文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8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蜈蚣草随明城砖移民南京,中华门砖缝里安家
“孤岛”求生600年
  植物不会走不会跑,但搬家的水平一点不比动物差。在中华门城墙上的野草中,细心的植物专家就读出了一段600多年的“移民史”。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新华在游览中无意间发现中华门城墙长着一些蜈蚣草:这种蕨类植物,在整个江苏都没有分布记录,怎么会在这块“孤岛”上生存?经过研究分析,答案竟然是:很可能是当年修建明城墙时,蜈蚣草的孢子附在城砖上,长途跋涉来到了南京。

  城墙上长着101株蜈蚣草

  在中华门内瓮城的墙体上,李新华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草:叶片呈羽状展开,像凤尾又像百脚蜈蚣。“这是蜈蚣草,很漂亮的一种蕨类植物。”李新华很诧异,蜈蚣草并不稀奇,西藏、四川、重庆、湖北、浙江、台湾及香港等地的石隙或墙壁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是,江苏并不在它的分布范围内,以前从未有人在野外发现,南京也没有人工栽培。

  这引起他的极大兴趣。李新华花了3个月的时间,借助高倍望远镜,对中华门城墙上的蜈蚣草及周边一千米范围内植物种类,做了一次全面调查。

  最终,他找到了3个蜈蚣草天然种群,全都位于中华门内瓮城墙体上。第一处约50株,在第二道内瓮城,距地面高度约3米;第二处,在第三道内瓮城的墙体上,离地面差不多6米高,约20株。这两处由于位置比较偏僻,基本没有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大多是成年个体,估计存活好几年甚至几十年了,羽片背面边缘的线形孢子囊群清晰可见,也有少数年幼的。”第三处,则在第一道内瓮城的外侧墙体上,紧靠着中华门坡道,墙砖缝隙里长出了31株。这里的蜈蚣草羽片数目一般都少于20个,背面的孢子囊群也比较少见,这意味着该处种群比较年轻。“坡道这里游客量大,容易受到人工修剪拔除的影响,不过蜈蚣草的茎往往扎在砖缝深处,不易被彻底清除,所以还会再长出来。”

  李新华统计了一下,城墙上共发现了101株蜈蚣草。

  孢子跋山涉水来到“孤岛”

  有趣的是,在南京的其它城墙,以及中华门附近一千米范围之内,再也没有找到蜈蚣草的踪影。

  “这些草,就像天外来客,降落到‘孤岛’上,方圆多少里,甚至整个江苏境内都没有它们的同伴。问题是,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到这个‘孤岛’的呢?”

  李新华说,植物有很多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跑得更远。就拿中华门上的这些野生植物来说,构树、楝树、爬山虎和乌蔹莓的果实,都是鸟类爱吃的食物,种子随着鸟儿的排泄物,四处传播。何首乌等植物的果实,则适应于风力传播。并且,这些植物在附近都可以找到成年植株,即种子源。

  “蕨类植物的孢子,借助风力最远可以传播30千米,但江苏压根没有这种草,显然不可能是通过风力,飞到这里。”李新华说,自然迁徙不可能,只能从人为活动的角度来分析。

  李新华发现,明朝初期,为修筑南京城墙,明朝特下令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苏5省共100多个府、州、县烧制城砖,再通过长江运到南京。而这另外四省,都有蜈蚣草分布!难道,600多年前,这些植物孢子就是粘附在城砖上,跋山涉水来到了南京,在中华门“定居”下来?

  这个大胆的推测,有点像天方夜谭,但专家拿出了强有力的证据。“国外学者在研究植物传播时就曾发现,欧洲蕨的孢子附着在新西兰羊毛上、粘在米袋上,结果被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李新华介绍,孢子的寿命很长,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合,它们可以休眠存活好几年,一旦遇到适合条件,就可以萌发生长起来。

  温暖小环境帮它们越冬

  既然它们在600多年前,就已经来到南京,并且一代代繁衍至今,为何没有扩散到别处,只能在中华门这里找到,而且数量如此之少?

  李新华发现,在第一处蜈蚣草种群中,有15株生长在墙体中下部的条石缝隙里。这些条石采自南京近郊,不可能自带孢子,应该是定居在城墙上方的蜈蚣草孢子成熟后,飘落下来的。但奇怪的是,在附近地面上却一株也找不到,“这说明,很可能南京的地表土壤不适合蜈蚣草生存。”

  更重要的是,气候制约了它的生长繁衍。对蜈蚣草来说,南京的冬天太冷了。“现在存活下来的这3个种群位置都很巧妙。”李新华说,南京明城墙的内瓮城,只有中华门这里完整保存下来了。外面有高大的城墙挡着,内瓮城就像个避风港。而这些蜈蚣草大多数都在内瓮城朝南的墙体上,还有少数也是在朝东的墙体上,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它们也处在一个避风向阳的温暖小环境中,有利于根部顺利越冬。

  “最初,随着城砖一起来到南京的蜈蚣草孢子,可能在明城墙上大范围萌发出来。”李新华推测,经历了寒冷干燥的冬季,其它地方的蜈蚣草都被冻死,只剩下这一小块“孤岛”上的得以幸存,并顽强地繁衍了600多年。快报记者 孙兰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