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任正非,行业内人士可能会肃然起敬或是表情复杂。如果你在大街上向普通市民做调查,很可能对方会非常茫然。这位低调的华为总裁,改变全球行业规则的人近年来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他,中国企业开始具有了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与洋人一决高下的勇气。任正非,这个军人出身的IT业总裁,制造了怎样的传奇经历?
[上期回顾]
有许多出身贫寒的人往往由于过去的缺憾太多而形成了对财富的贪婪,不会也不愿和别人分享,但任正非并非如此。任正非懂得对知识的尊重和回报,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因此他提出“不让雷锋吃亏”,赚了钱乐于让大家分享。
2000年,华为以29亿元的利润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华为公司自行研制和生产的GSM系统应用于国内十多个省、自治区;研制的接入服务器已成为各地互联网建设的主导设备,开发的移动智能网设备装备成功开通“神州行”预付费业务;华为在国内交换机市场的占有率第一。
正当华为人为此欢欣鼓舞、踌躇满志的时候,任正非却在2001年春天写下《华为的冬天》,预言“IT业的冬天必将到来”。冬天的降临并非空穴来风。在20世纪末新经济理论的推动下,人们非理智地追捧虚拟财富,形成了网络企业的大泡沫。任正非当时就认为这是极不正常的,道理很朴素:人们不能吃信息、穿信息、住信息。没有粮食、房子、汽车,然后人们就富裕起来了,怎么可能?
以2000年4月纳斯达克股灾为导火索,全球网络泡沫破裂,通信市场急剧萎缩,朗讯、爱立信、北电、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几乎所有国际通信巨头的增长速度均放慢,甚至出现亏损,在2001年不约而同开始进行裁员。这些曾经的巨头遭遇滑铁卢并不是因为自身的管理不善,而是因为竞争加剧以及通信需求的快速减少,使这些恐龙失去了食物而瞬间倒下。
国外出现通信业大衰退,国内显然不可以安然无恙。事实上2000年后,国外公司开始采用残酷的价格竞争来与华为争夺地盘。这场生死存亡斗争的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
华为开始裁员,2.2万名员工中有10%离开华为,对外则否认“裁员”的说法,称只是在进行末位淘汰。同时华为放慢了招人的步伐。
任正非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长期以来,华为的高层都感到听老板的没错,只需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就行。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的能见度越来越低,任正非已经接近60岁,由于长期操劳精力也在不断下降,纵有天大本领也很难把握环境与市场的变化。华为在战略上的失误开始增多。
李一男按华为的规矩提出内部创业,并用结算股权换来的一千多万元设备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最初港湾作为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的总代理,但是心高气傲的李一男决不甘心只做华为的产品代理商。对于李一男而言,一旦脱离华为,其自身的发展是第一位的选择,他与华为的关系是合作,他最希望的是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站在华为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港湾网络在较短时期内摸清了市场规律并打通了各种社会关系,加上拥有现成的技术、现成的开发人员,港湾网络自有品牌的产品迅速出炉。
朝气蓬勃的港湾和李一男吸引了众多的华为员工上门投奔。最多时员工超过1800人,多数均来自华为。当时华为员工数量已经达到2万人,许多员工无法迅速获得升迁或者被认可的机会。而李一男在华为拥有极高的个人魅力,港湾也提供了初创公司所能提供的期权和研发尖端产品机会,更多的华为员工纷纷转投港湾,华为原负责对外合作的副总裁、负责产品开发的副总裁和华为北京研究所的一批骨干力量先后加入。港湾从管理模式、研发体系到员工做派都是明显的华为风格,一时间业内“小华为”的说法不胫而走。
此时的华为却正在经历公司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任正非后来在与港湾高层的谈话中承认,2001~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李一男离开后华为的研发体系出现了很多问题,产品的研发周期拉长,很多新项目议而不决,两三年之内有近4000人离开华为。雪上加霜的是不少人带走了核心技术机密进行仿制,这种零成本的仿制在市场上形成了对华为的正面竞争,几乎造成华为的灭顶之灾。华为培养出的强壮有力的狼仔们已不安心听从使唤,选择了出走并与老东家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华为诉员工、原员工诉华为的事件接二连三。
一个企业家要想在企业建立起影响力,有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坚持。作为领导者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比你的下属更能承受困难和压力,更能在困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有人采访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董事长乔布斯时问道:“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乔布斯回答说:“坚持!”苹果电脑经过了风风雨雨,正是因为坚持最后取得了成功,乔布斯因此成为苹果电脑乃至整个IT行业的精神领袖。
任正非熟读西方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他非常欣赏其中一句著名的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他解释说,高级将领的作用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微光,带领队伍前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丹科一样,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在IT业的冬天来临,部分员工竞相携带公司机密出走的非常时期,一向不为国人所关注的知识产权问题却引人注目地成为华为对外反击、筑起保护自身利益篱笆的第一步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华为非常重要,有些核心开发技术可能需要一个团队做上一年半载,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能完成,可如果被剽窃带走也许只需要几分钟。
华为在海外要面对别人的知识产权壁垒,而在国内却无法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壁垒,因为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差得多。中国并不缺乏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但是人为干扰太多,自律性比较差,这种情况甚至有向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必要。比如印度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任何一个员工在进入公司前都要签署一份协议,保证今后即使到其他公司也不会发生知识产权的问题。如果员工违纪了,最轻的处分是公司劝退,严重的就不给开“服务介绍信”,这会影响其行业声誉;最严重的就是上企业黑名单,上了黑名单的员工将永远不可能在这个行业被录用。如果发生侵权纠纷,最高可以判7年刑。
在2001年至2002年“IT的冬天”里,华为没少跟一些带着技术离开的员工打知识产权官司。2002年8月,华为市场人员在黑龙江佳木斯某公司发现本公司的SDH光传输设备,而该技术是华为投资2.4亿元历时6年才研制开发成功的,意味着此项技术被人窃取了,华为立即报案。11月,案件被转到广东省并上报公安部。在公安部的协调下各地警方携手展开侦查,很快将犯罪嫌疑人抓获。2005年5月,华为的三名前员工因侵犯华为知识产权被深圳法院判处两到三年不等的徒刑,这就是有名的“沪科案”。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在国内并不少见,但一般都以民事纠纷的形式出现,像这样动用刑事诉讼手段是非常少见的。
虽然每次知识产权官司都能获胜,但并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为此任正非在《科技日报》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鼓励自主创新更须保护知识产权”,认为必须把知识产权作为自己国家发展所必需的国家战略来推行。没有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不使原创发明人享受应得的利益,就不会有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去探索奋斗,就不会有中国公司的原创发明,中国企业就将永远受制于人。
李一男的出走实际上使任正非感觉到任何人都是不可绝对依赖的,决定亲自把华为送到正轨上,直到上市、国际化,然后再隐退。坏事变成好事,任正非对港湾的挑战及员工挖墙脚的反应是:“没有你们离开公司,我们还发现不了公司有这么多严重的问题。”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华为开始采取新的干部任用制度,以确保长治久安。
任正非说:“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