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4版:我们的奥运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北京24小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8 月 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北京24小时
  北京 小时

  8日零时,倒记时牌显示“距北京奥运会0天”

  “鸟巢”外站岗的武警战士

  交通疏导员黑春和在执勤

  7日零时,养路工在抢修路面

  今天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

  今天晚上,当火炬手手持采自希腊奥林匹亚的圣火,跑进鸟巢;当鸟巢的主火炬被点燃的那一刻,中国人将实现举办奥运的百年梦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准确地描绘出这梦想的美丽,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恰当地表达出这梦想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为了这一刻,中国人等待了百年;为了这一刻,中国人努力了百年。对一个追梦人、对一个追梦的民族来说,美梦成真一刻的感受是难以言表的。就在今天,中国将把自己最古老的文明、最现代的成就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将把自己的梦想与世界分享。“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尽管中国人圆梦的道路和今年奥运圣火传递的过程一样曲折,但是中国人参与世界,拥抱世界的决心不容置疑。

  今天,北京——这个全世界最为瞩目的城市,就要迎来它巨大的欢乐和光荣。但是这欢乐和光荣不是伸手即来,而是依托于艰辛的工作和努力。

  8月7日,就在奥运会即将开幕前的24个小时,无数的中国人,北京人,还在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默默地忙碌和付出。在这短暂而特殊的24小时,快报奥运前方报道记者在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北京人对奥运的期待和责任,感受着他们浓郁的奥运情怀——

  时间:7日0:00

  采访对象:张师傅

  职业:养路工

  铺好“鸟巢”边最后一块砖

  夜深了,奥体中心却依旧色彩斑斓,交织的七彩灯光倍添了鸟巢的神秘。

  虽然周边拉起了两米多高的铁丝护栏,警卫森严,但却难挡人们一窥鸟巢的热情。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摄影,或欣赏,或感叹……谁也不会去注意鸟巢边上夜色中还蹲在地上铺砖的养路工,他们弯腰忙碌着,几乎没时间抬头:“这是最后一个晚上了,今天早晨,必须全部完成。”有个工人这样告诉记者。

  据介绍,鸟巢周边的砖石路他们一直在修复,凡是碎石、断石,或者是凹下去的部分,都必须起上来重新铺,让整个路面平坦整齐。7日零点,在不到50米的路段,就有7个养路工分成三段在忙,统一的橘红色衣服,上面写着“北京公联”。看上去,第一段显然已经完成,两名工人正拿着扫帚打扫着残石;第二段,张师傅正在拿着镐起地砖,“不是没坏吗,干吗要撬起来重新铺?”他笑着指着路面说,“你看,塌了,不平。”记者仔细一看,果然是个小小的凹坑,张师傅说,所有的路面都要保持平整,只见他们把地砖撬起后,整齐地码在一边,剔掉坏的,然后在基地上铺上调好的石料,填平,还要拉上一根水平线测量一下,确保平坦后,再把砖一块一块地铺上去;第三段也正在铺着,这个面积看上去比较大,足足有上百块……

  工作简单而琐碎,但是这些养路工却在默默地工作着,“没时间休息,都快一年没回家了。”家住河南的张师傅笑笑。“今天我们是没觉睡了,因为必须在早晨全部忙完,最后的期限了。”在旁的负责人田师傅透露,鸟巢周边的砖石路面目前都已经经过整修,他们一般为了不影响行人走路,都是白天睡觉晚上修路,不过,这次由于赶时间,前一天下午就开始忙了。“不会超时,今天早上肯定好。”田师傅很自信。

  时间:7日凌晨3:00

  采访对象:闫双和

  职业:出租车司机

  每月多挣1500块,有干劲!

  凌晨3点,记者在苏州大街上,敲响了一辆在路边“蹲点”的出租车车窗。驾驶室内,歪靠在座椅上的司机,像触电一般,坐直了身子。摇开车窗那一刻,他的脸上多了一副笑容,“您好,请问上哪呀?”

  在获悉记者一行要去鸟巢时,他来了一句,“如今,晚上观鸟巢,赏水立方,景色更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闫双和原本是金狮酱油厂职工。2002年下岗之后,他就开起了出租车。6年驾龄的他感叹:“奥运会召开,北京大变样。”

  “单双号出行,交通通畅了,拉活效率提高了。”闫双和双眼眯成了两条缝。原来,最近几个月,他的收入一路攀升,一个月至少多挣1500元。“收入提高了,干活更带劲了。”

  在出租车上,记者还看到一本《的士掌中宝》,原来他为奥运摩拳擦掌,也做了很多准备,学习英语,温习俄语就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我过去学的是俄语,英语一点也不会。”闫双和说,为了更好服务于外国友人,他不仅重拾起俄语,还学起了英语。往往为了学会一句话,他得“不耻下问”女儿好多回。

  “很受用!”他颇为得意地说,自己已经拉过很多拨外国游客了。“不少外国人也会说一些简单中文,我们基本交流可以,没有因为语言障碍错过一单生意。”

  在鸟巢附近丢下记者,2名已经先睹为快的外国游客,迅速上了车。“今天运气真不错,一个晚上接了不少生意。” 闫双和笑了。他告诉记者,离交接班还有3个小时,他要趁这个机会,多带一些客人。

  时间:7日早上6:50

  采访对象:张静

  职业:Z50列车长

  赶快换上刚发下来的奥运制服

  每天早上6:42,北京火车站的六号站台总会准点地缓缓驶来一辆发自南京的列车,这趟Z50列车已经成为南京人去北京的一个重要选择。

  8月7日早晨6:42,Z50依旧准点停在六号站台,漂亮的列车长张静走下列车接受了记者采访。长期工作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这趟专列上,张静距离奥运也比一般人更近一些。

  Z50是铁道部奥运保卫的重点列车,因此早在一年前,张静就和她的同事们开始了解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为列车上的外宾服务,他们也专门请了老师进行英语培训。

  如今你走在Z50的列车上,到处洋溢着奥运的气氛,福娃、五环,张静和她的同事们亲自将列车布置得更“奥运”一些。“奥运了嘛,我们连火车上的录像也换了和奥运有关的福娃系列电影。”由于每次列车到站,都有十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所以车队有时也会安排大家去北京逛逛感受一下奥运气氛,“昨天我们就有同事放弃白天休息的机会,特意去北京城里观看火炬传递,大家都想亲身去感受一下奥运的气氛。”

  不仅如此,就连列车员都换上了刚刚发下来的奥运制服。“我们这次统一更换制服,也是想给乘客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

  时间;7日早上7:30

  采访对象:黑春和

  职业:交通疏导员

  一定要维持好北京站的秩序

  “往里走,往里走!后面还有很多车呢!”每天早上7点,55岁的黑春和就会准时站在北京站前的出租车站点,在那里指挥乘客上车。

  由于整天风吹日晒的,黑师傅的皮肤已经晒得黝黑黝黑了。说起奥运,黑春和话就多了起来,“我们单位前两天还开会,希望大家奥运会期间能够坚守岗位,尽可能不要请假。我们队里基本没人请假,除非是家里有急事的。”

  奥运会期间,由于交通加强了安检,而且不少单位都减少了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所以现在北京站的人流量只有平时的一半左右。黑师傅说:“虽然客流量小了,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马虎,如果我们这里的秩序不能搞好,那些来北京站的外宾看了会是啥印象啊?那可就影响我们国家的形象了!”火车站打车的人比较多,而且大都是提着大小行李的,有时候黑师傅还主动帮着乘客提行李。黑师傅说:“都奥运会了,咱也得体现一下北京人的高素质和热情好客的一面啊!”

  时间:7日中午11:30

  采访对象:周云峰

  职业:园林工人

  3万盆鲜花拼出13朵“祥云”

  虽然太阳不辣,但还是闷热,63岁的周云峰埋头蹲在花坛里,左手握着锄头,右手刨着土,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和他一样,身穿橘色马甲的园林工人有五六十个,弓腰弯背,点缀在这片700多平方米的街边花坛里,忙忙碌碌,连话都来不及多说。

  一旁就是国家图书馆。这片花坛原本只是一块空地,老周和他的同伴们已经在这儿干了三天。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天要干近10个小时,“时间紧啊,奥运会明天就开幕了!”老周说自己没别的想法,就是想紧赶着能多干点活儿,好让这片花坛在开幕式当天布置好。近来,像这样的工作强度并不是偶尔,但老周说“还是开心”,“不久前西客站旁边的花坛也是我们做的,还上了报纸了呢!”

  现场指挥的是海淀区园林局绿化三队的小薛,他翻开手里的图纸,13朵连贯的祥云图案跃然纸上,“黄色的万寿菊、红花红叶的四季海棠,一共30000盆!”

  时间:7日中午12:00

  采访对象:王先生

  职业:交警

  吃住都在队里,一个月没回家了

  中午12点,烈日炙烤大地,脚下热浪滚滚。一位交警笔直地站在宣武门十字路口执勤,十字路口车来车往,秩序井然。不过,这位交警丝毫不懈怠,一脸严肃站在路上指挥交通。不过,他也有亲切的一面,三五分钟就有人问路,他总是热情接待,不厌其烦,详细为对方解答。

  采访中,记者获悉这位交警姓王,是宣武区交警支队一位交警。他告诉记者,北京机动车实行单双号出行以来,车流量明显减少,交通压力缓解了不少。不过,奥运会临近,安保工作任务很重。交警加班加点,更忙碌了。路边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王警官和他的队友们一样,以队为家,近一个月以来,吃住全在交警支队。“爱人没意见,如今,保障奥运会顺利召开比回家重要得多。”

  

  

  你好,鸟巢!

  8日凌晨,记者特意赶到鸟巢、水立方,来看一看这两座夜幕中的奥运建筑。

  两座建筑的灯都是打开的。水立方由蓝到红,由红到蓝不停地渐变着颜色;鸟巢错综复杂的“钢架结构”在灯光下闪着银光,很有韵味。有三三两两的市民和游客,以鸟巢为背景照相留念;有一位老外背着行囊给鸟巢拍照。她说因为工作缘故,马上就要离开北京。虽然不能欣赏奥运,但她想再看一眼鸟巢。

  鸟巢周围很安静。很难想象今天晚上,这里将成为世界的中心,一出美轮美奂的开幕式大戏就要在此上演。

  你好,北京!你好,鸟巢!今晚见!快报北京特派记者 顾炜

  时间:7日下午3:00

  采访对象:张梦鱼

  职业:水立方跳水竞赛文秘主管

  每天工作16个小时,时间不够用啊

  23岁的南京女孩儿张梦鱼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年纪轻轻,她就能有机会以奥组委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奥运会中。目前,身为水立方跳水竞赛文秘主管的她整天过得忙碌且充实。

  离奥运会的日子越来越近,张梦鱼的工作时间也就越来越长,早上七点半进场馆,晚上十一点半左右下班,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左右。

  在水立方工作的这段日子,有件事情让张梦鱼感到最开心:那就是第一次领到奥组委发的工作服。

  红色的阿迪工作服,镶着漂亮的祥云图案,张梦鱼和她团队的兄弟姐妹们都开心极了。她说:“那天下午我们刚拿到衣服就全部换上工作服,大家一起到水立方和鸟巢的中心区合影留念。”

  8月9日,张梦鱼将代表水立方跳水竞赛团队向国际泳联和各个参赛队伍的领队做一个技术报告。这几天,张梦鱼每天都忙到深夜准备材料和发言稿。有时她甚至会选择住在水立方,小姑娘说:“没办法,时间越来越近了,我必须在忙完所有事情后,再把发言的资料理一下。”

  奥运会后,张梦鱼还将继续参加残奥会的工作,由于残奥会没有跳水项目,届时她可能会被抽调到游泳竞赛团队。说到自己目前最大的愿望,小姑娘语出惊人:“现在就想吃南京的盐水鸭!”

  时间:7日下午3:00

  采访对象:张先生

  身份:“奥运人家”主人

  在老房子里招待外国朋友,大家都开心

  穿过烟袋斜街的铺子,再过银锭桥,记者找到了“大金丝胡同33号院”,推开木门,立即能感受到“闹中取静,别有洞天”。

  33号四合院里有许多“老北京”的元素——灰砖瓦、鸟笼、金鱼瓦缸、象棋棋盘、纳凉藤椅、葡萄藤等等。这一家有6间房,其中4 间布置成客房的样子,还有一间是33号的特色——中式婚房、喜床。主人张先生介绍,屋子有386年的历史,“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屋子保护得非常好,(为接待游客)适当地维修了一下。传统婚房、中式罗汉床,标间,新式卧房,各具特色是为了适应来自国外的不同朋友的需要。”

  昨天下午,记者到时,院子里是悠然的惬意景象,一名穿红衣的女孩正用流利的英语与三名华侨攀谈着,介绍着北京四合院的趣事,另一桌则沏了茶在闲聊,两主人则在快活地下棋……据介绍,为了方便外宾用餐,主人是提供早餐的。

  考虑到外国人的饮食习惯,早餐提供西式的面包、咖啡、煎鸡蛋,但主要的还是中国的小吃,像驴打滚、艾窝窝等这些牛街传统小吃都是主人大力推荐的。另一对老夫妇俩倒也喜欢,有时候还亲自下厨房跟主人学包饺子、做中国餐。“非常棒!”华侨王先生冲记者竖了下大拇指。

  记者获悉,在什刹海附近的这片胡同中,只有三户人家享有这样的荣誉,拥有一块题有“奥运人家”的青花瓷盘。除了这个大金丝胡同33号外,还有什刹海大金丝12号和南官房胡同39号。

  时间:7日下午4:00

  采访对象:王晓刚

  职业:厨师

  餐厅24小时开放,我们一直在忙

  走进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餐厅,尽管才下午4点,已经陆陆续续有记者来用餐,餐厅服务热情而周到。

  经过一番努力,记者见到了餐厅大厨王晓刚,他来自上海。

  因为餐厅临时有同事生病请假,王晓刚从凌晨3点一直忙碌到现在,餐厅是24小时向记者开放的。

  “虽然是自助餐,我们还是要不断添加的,像匹萨等西餐都是现做的,所以我们其实一直在忙。”王晓刚说,奥运会就要到了,把媒体服务好,其实也非常重要,“为了保证饮食的卫生,我们都有统一的着装,一进厨房,必须先洗手,勤洗手是必须的,你看我今天才拿出来的一瓶新的洗手液,现在只剩下半瓶了。”

  王晓刚说,一会他就得回去了,“明天还得继续忙碌,把身体累坏了可不行。”临走时,王晓刚告诉记者,“您就别报道我了,为了奥运,大家其实都很辛苦,但我觉得值,能为家门口的奥运会做点贡献,真算是一件幸事。”

  快报北京特派记者 毛丽萍 钟晓敏 付智勇 吕远/文

  快报北京特派记者 顾炜 付智勇/摄

  奥运会·他紧张

  昨天,鸟巢、水立方周边除了一些工作人员外,已经全部实行清场,奥运开幕式场馆进行了开幕前的又一轮安保复检。早晨7点,来自江苏的特警王伟坤准时来到鸟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不放过每一个角落”,是安保团队成员们坚守的原则。然而,这群离开幕式最“近”的人,今晚虽身在现场,却无缘欣赏。

  奥运会·他奔忙

  能与鸟巢“零距离”接触,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是周效政天天“泡”在鸟巢中,却没完没了地在“码”着方块字,他的任务就是不停地把奥运信息发送到世界各地。

  虽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虽然一天只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忙碌得顾不上探索欣赏神秘的鸟巢,甚至觉得与鸟巢留影都是件奢侈的事,但是他却认为这是新闻记者的责任。

  奥运会·她激动

  “加油”声排山倒海,李凤兰的马尾在风中左右摆动,作为第72棒火炬手,她脑海中除了激动没别的。短短的50米很快就跑完了,但是这个记忆,却可以长到一生一世。

  昨天8点40,从住地出发,赶到火炬传递现场,李凤兰就已经被现场的热烈气氛感染了,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当她的上一棒火炬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惠尚懿向她跑来时,这种激动更是达到了顶点。

  一个没空看开幕式的人

  每位特警负责“2万平方米”

  王伟坤执行任务的地点是国家体育场馆一线核心区域。从6月30日来到北京,一个多月来他已经对这里的每一块草坪都了如指掌。不过昨天的清场安检却比平时更加严格。从7点钟集合完,他和所负责的小组成员、仪器和捜爆犬,就一刻不停地展开捜爆行动。

  即便不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场馆核心区也约有6平方公里,鸟巢、水立方、会议中心、击剑馆等等全部算在内,安保的范围很大,但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平均算下来,每位特警队员要负责20000平方米左右范围的安检工作。

  排爆高手也要接受集中训练

  王伟坤是常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特警大队副大队长。这次他和江苏其他10名特警一起被公安部选中,执行奥运场馆防爆安全检查任务。

  作为一位资深排爆高手,到了北京以后同样要接受集中训练。

  王伟坤说,一些设备在以前的工作中也都使用或接触过,也执行过一些任务,但这毕竟是奥运会的安保,规模、范围和难度都加大了。对每一个场馆的每一次安检,他和团队成员们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反复多次确认以保没有安全隐患。

  开幕式只能“听”不能看

  今晚开幕式,王伟坤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将继续担负重要的安保任务。

  王伟坤今晚的任务仍然是在中心区,毫无疑问,这是观看开幕式的最佳位置,然而他却笑了笑:“我什么也看不到。”从开始允许观众进入,他就要和团队成员们一起,通过设备对场馆周围的环境、人员进行监控,一边进行动态的捕捉一边进行分析,场内的情况耳朵能听到,眼睛却看不到,哪怕离开片刻工夫都不行,“每个人都有定岗,丝毫不能疏忽。”

  快报北京特派记者 郑春平

  一个天天泡在鸟巢的人

  雅典、北京奥运会,没有可比性

  周效政很年轻,37岁,但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却已奋斗了12年,一直在新华社的对外部工作,主跑时政新闻,如两会、十六大、国际会议等。提及奥运报道,他笑了:“实际上我真的是‘外行’。”

  不过,周效政绝对是个体育爱好者,每天他都会关注体育界的动态,事实上,这一次奥运报道也不是他第一次加盟,雅典奥运会他也去了。

  因为周效政已经看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彩排,昨天记者让其比较一下两届奥运会开幕式有啥区别时,周效政明确表态:“其实各有特色,两国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理论上是没有可比性,各有千秋吧!”

  一天吃上一顿饭就不错了

  雅典奥运会报道结束之后,周效政体重“缩水”好几斤。这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没开始,他已经成功“减肥”了不少。

  原来,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的他,一天能保证吃上一顿饭菜就不错了。即使打了饭菜,他也食之无味,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大家边吃边讨论工作。更多的时候,他是泡方便面、啃面包、吃饼干,速战速决,填饱肚子。

  周政效家距离鸟巢并不太远。不过,投入奥运报道“战斗”中以来,在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他笑着说,睡觉时间短了,但是睡眠质量提高了,“倒头就睡”。

  开幕式的神秘,保留到最后一刻

  目击了奥运会彩排仪式,却不能全方位报道出来,这对于记者来说,也是一种“折磨”。“保密工作第一。”他说,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即使对于亲友,他也只字未提。“我们应该把奥运会的神秘感,保留到最后一刻。”

  今天奥运会就要正式开幕了,问及心情,周效政表示目前还比较平静,但不知道开场后什么感觉,“真正在现场观看开幕式,是见证一个历史,其实有时声光效果等,会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快报北京特派记者 毛丽萍 钟晓敏

  一个视火炬为宝贝的人

  平时应该练习怎样跑得慢

  昨天,每位火炬手的传递距离是50米,李凤兰跑得格外轻松,然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跑得不够慢”。她开起玩笑,“平时锻炼都练习怎么跑得快,应该练习怎么跑得慢才对!”

  火炬就是我的传家宝

  传递前一天,李凤兰接到了很多电话,亲朋好友、单位同事、街坊邻居,一来给她鼓劲,二来问她什么时候跑,到时候好收看转播。“带着这么多关爱,我跑起来更有劲儿!”

  李凤兰的女儿今年刚参加完中考,一边复习一边鼓励妈妈。妈妈是火炬手,更自豪的是她,早就念叨着要把火炬带给同学“感受”一下。

  手里的火炬今后怎么珍藏,一家人早就“统一”好了:放在客厅,让所有来家的客人都能看到、感受到。“我要专门定做一个水晶的框子,要精致,把火炬放在里面。今后,它可就是我们的传家宝了!”

  不分国籍,我为祥云狂

  “回家”之前,祥云火炬跨越了千山万水,行遍了五洲四海,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更显它的顽强。到了北京,人们用最彻底的热情拥抱它。北京奥运火炬传递首日,大约有30万到40万人沿途观看,“加油”的呐喊声响彻天际。

  这种激情,不但振奋着每一位中国人,也让外宾们连声惊叹。

  来自亚洲广播联盟的John Barton已经是第3次当奥运会火炬手,北京首日传递,他是第95棒,当记者问他这次传递火炬的感受,他用唯一会的一句中文说:“好极了!”说完,他用手指指身边的北京市民和志愿者们,“中国人太好了、太热情了!”John Barton说,“中国人对奥运的热情是我此前从来没见过的,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的盛会’!”

  快报北京特派记者 郑春平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