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我向来认为,那些所谓的“行风建设办”都是剪刀嘴巴豆腐心,动真格的很少。但我必须承认,安徽砀山的“两风办”确实让我很意外。
要说砀山“两风办”的工作成绩不出色,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么大的行风评议力度和成果,的确是罕见。但要说这种监督模式有多大的复制可能,那就真的应该打个问号了。
砀山的“两风办”之所以牛气冲天,不怕得罪那么多实权部门,根本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组长是县委书记、“两风办”直接归县委、县政府领导。“两风办”常务副主任张励华说得很实在:“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有95万砀山百姓的支持,我们就不怕得罪人了。”有了一把手的支持,当然可以不怕得罪人,但我更感兴趣的是,95万砀山百姓到底应该通过“两风办”还是当地人大来监督政府部门?
政府的权力是公民通过人大授予的,人大既是一个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法定的政府权力监督部门。“两风办”的工作虽然出色,但却仍然只是行政权力在一把手支持下的自我监督。我不是说内部监督就不重要,但外部监督比内部监督更有刚性和可持续性,却是人所共知的。现在的问题是,砀山如此大的行政权力监督行动,为什么不是当地人大发起,而是由一个非常设的“两风办”发起的呢?
我们知道,人大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在制度上是很完备的。人代会上,行政首脑要向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要向人大代表述职,人大代表如果对政府的工作不满意,可以拒绝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当然,如果人大代表对一个具体政府部门的工作不满意,也可以提请罢免这个部门行政负责人的职务。总而言之,对政府部门的权利运行进行监督,最完备、最有力的权力都在人大这一边。但现在,掀起砀山吏治风暴的,却恰恰是一个行政权力自我生成的非常设机构“两风办”,而不是最应该出手的地方人大,这难道不是咄咄怪事吗?
中国人已经越来越知道程序的重要性,所谓程序正义,即是结果正义最有力的保障。拿砀山的这场吏治风暴来说,其最合理的程序应该是人大监督发起,而非寄希望于一个临时的“两风办”。不错,“两风办”很让老百姓解气,但今天的县委书记可以临时设立一个“两风办”,到了明天,换了一任县委书记,这个“两风办”说不定就撤掉了,刚刚掀起的吏治风暴又会归于平静——“人走政息”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倘使这场力度空前的吏治风暴是由当地人大发起的,那我们才可以说,这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勃兴一时的传奇。
(本报评论员 赵勇)
■网言网语
QQ新人:要长期抓下去,不要像严打一样一阵风玩完了就没事了。
蓝梦M逍遥天子:不知道是不是又是一场秀,今天免,明天任,谁又知道?
独孤剑:支持,全国都这样就好了!要动真格的才行,别再捂着耳朵偷铃铛了。
林中清泉:许多周正龙被免职了
来去青松:不错,要形成制度,像香港的廉政公署。
土豆:两风运动,只是两阵风。一会儿就过去了!
蠢人:“两天办”!
66880696:中国应该施行两风办运动。
253622154:雷声挺大,但愿雨点不会是自己喷出的唾沫……
五彩石:卫生局40分、文化局50分,卫生局长、文化局长都撤职,卫生局长去当文化局长,文化局长去当卫生局长。
茶苑G快乐主义者:一个县就有八十一个县直部门,太厉害了!
当我遇上你:如果是老百姓打分,不知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