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C——Beijing International Media Center——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所有没有取得“注册记者”资格的中外媒体记者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工作的地方。
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正式开张、迎接世界各国的非注册记者到来的那一天,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主任翟惠生曾经表示,希望能将这里变成所有非注册记者的家,而来到北京后,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时间,记者也确确实实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装修
玻璃外墙刻上中国烙印
BIMC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一家新装修的酒店里,只要走到BIMC的门口,你就可以看到大片的玻璃外墙上面写着很多“壹贰叁肆伍”、“甲乙丙丁”之类的汉字,而这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文化。
对于玻璃外墙上的这些汉字,一些国外媒体都很感兴趣,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记者就曾经向记者询问,墙壁上到底都写了什么东西,而在知道答案后,她又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壹贰叁肆伍”和“一二三四五”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饮食
为穆斯林开设专门餐厅
所有可以进入BIMC的非注册记者们在采访奥运会的这段时间里,应该可以不用为吃饭发愁了,BIMC和一家自助餐商家早就达成了协议,每天的中午和晚上,这家自助餐商家都将为记者们提供7元钱一份的自助餐,而且考虑到有记者要外出采访,所以午餐的时间从上午11点一直到下午3点,而晚餐的时间则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此外,餐厅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只要记者出现在餐厅的时候,厨师们还没有下班,他们就可以根据记者的要求提供食物。而且据记者了解,等到比赛开始后,BIMC的餐厅可能会全天候24小时开放。
在BIMC内,除了这个自助餐厅之外,还有一个专门为来自信奉伊斯兰教的记者们提供服务的清真餐厅。这间餐厅内所有的厨师、服务员和工作人员都是穆斯林,而且此前已经接受了专业的奥运服务培训。据记者了解,穆斯林餐厅既有中国传统清真菜,也有老北京特色小吃。
工作
每天都会组织集体采访
记者们来到北京的首要任务就是采访,因此这也是BIMC提供服务的核心内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BIMC一直都在为记者们的采访工作提供方便,而这不仅仅表现在为记者提供免费网络等硬件设施上。
由于没有注册证件,非注册记者们的采访难度要明显大于注册记者,新闻的触及面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为此BIMC采取了“请进来”加“送出去”的方法,最大可能地为非注册记者们提供采访资源。
所谓的“请进来”就是每天都会邀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到BIMC召开一些和奥运各方面有关的新闻发布会,而“送出去”就是安排记者外出进行一些采访,例如参观“奥运熊猫”、走访北京胡同等等,由于BIMC每天都会安排三次以上的活动,以至于有些记者不得不无奈地进行筛选。
除了这种组织的集体采访之外,BIMC每天都会接受记者们个性化采访的申请。
休闲
和朋友喝杯茶拉拉家常
由于BIMC内不能抽烟,所以位于B座二楼的媒体长廊就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写了一天的稿子,来这里喝喝茶,让自己的头脑放松一下,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这个休息区距离记者工作室很远,所以不会被那些跑来跑去的身影将你又拖进那个紧张的工作状态。”一位正在喝茶的同行告诉记者。
媒体长廊除了可以让大家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之外,还成为了一个广交朋友的平台。BIMC里面的记者既有体育的,也有娱乐的,还有时政的,甚至还有财经的,由于各自的领域不一样,很多记者之前并不相识,但是到了媒体长廊,一杯茶的时间相互聊聊,说不定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服务
工作人员微笑随处可见
在BIMC,最让记者们有“家”的感觉的就是来源于工作人员的微笑。这里有多少工作人员无法准确统计,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有多少个工作人员就有多少张笑脸。奥运会各个场馆的安保工作都十分严密,因此很多人肯定会认为安保口会有很多张阴沉的脸,然而事实上,在BIMC安检口工作的大都是女孩子,而且即便是在用仪器“搜身”的时候,她们的脸上依然保持着标准的微笑。
说到微笑,一位同行的一件糗事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当她第一次来到BIMC的餐厅内吃饭的时候,竟然被并不高的门槛绊了一跤。她告诉记者说,“我刚一出现在门口,就听到很多人在说‘欢迎光临’,然后就看到十多张脸上都挂着让你无法抗拒的笑容,结果我就只顾着看他们的笑容,而忘了看一下脚底下。”
特派记者 陶晶(快报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