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民趣
3上一版  
PDF 版
· 宋代就有了“中国足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8 月 2 日 星期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宋代就有了“中国足协”
昨天起,南图推出蹴鞠展,去看看古人如何踢球找乐
  足球源于中国,2300多年前,这项运动的名字叫蹴鞠。从春秋战国到元代,上到皇帝,下至普通市井,有一群疯狂的鞠客(球星)和鞠迷(球迷),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住腻了未央宫,闷闷不乐,直到刘邦为他盖了一座鞠城,才博得老人一乐。而宋太祖赵匡胤更是经常亲自上阵。

  古代的王公大臣们是怎么踢球找乐趣的?2300年前的“足球”长啥模样?奥运月首日,南京图书馆推出了《从六博蹴鞠到奥林匹克——中国传统体育展》,让市民们大开眼界。

  古代临淄的蹴鞠场景 本组摄影 快报记者 施向辉

  唐代的蹴鞠球场

  图为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和近臣赵普等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

  赠予国际足联的内画壶

  古代足球

  左为蹴鞠纹肖形印,右为蹴鞠图铜镜

  [鞠迷]

  疯狂鞠迷为鞠而死

  “世界上第一个有史可查的狂热球迷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蹴鞠文化研究基地秘书长,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淄分馆、临淄足球博物馆负责人马国庆告诉记者。

  这位仁兄名叫项处,生活在西汉时期的临淄。据西汉初年临淄名医淳于意的“诊籍”记载,项处曾经到淳于意处求医,淳于意诊断之后提醒他:你得的是痨病,不能再从事重体力活动。可项处不以为意,仍旧以玩蹴鞠为乐,不久后再次病发。这时,淳于意只能对着病入膏肓的他直摇头,并且预言他只能活到第二天的傍晚。到了第二天傍晚,这位中国古代狂热的球迷果然呕血身亡,为足球运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刘邦为父亲建了一座鞠城

  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举家从沛县丰邑搬到了都城长安。可是刘邦渐渐发现,虽然住的是顶级“高档社区”,但父亲却整天闷闷不乐。他问起父亲不开心的理由,却是因为“以前在沛县可以蹴鞠,现在却不能了”。于是刘邦立即下了一道圣旨,用公款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故乡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新丰城。“这座城和原来的丰邑像到什么程度呢?刘邦当时从丰邑带了一只狗过来,狗自动就能找到自己的家门。”而且刘邦还办了一个俱乐部,下设足球部和斗鸡部,把原先一起踢球的球员和原来丰邑的全部居民迁到城中。刘太公当上了俱乐部主席,整天“斗鸡、蹴鞠为欢”。

  [鞠客]

  “足球先生”高俅靠鞠上位

  宋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帝王们就对蹴鞠有浓厚的兴趣。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灵、宰相赵普都酷爱蹴鞠,而且都是一代高手,宋太祖曾经由于身形太胖而让人背着来玩蹴鞠。元代名画家钱选作《蹴鞠图》图卷,生动地描述了太祖、太宗和宰相赵普踢球的情景。北宋有两位宰相踢球很著名。一位是李邦彦,自称踢尽天下球;另一位便是高俅,以球艺高超而受宠和发迹。

  “高俅在古代确有其人其事,但不像文学作品里描写的那么坏。高俅踢足球技术很高,有将‘这气球似胶粘在身上’的本事,纯粹就是‘十二世纪的马拉多纳’。恰好徽宗是个足球迷,他才因此得到皇帝宠爱以致平步青云。”马国庆说。据了解,高俅的长项在于“白打”。“白打”是一种不借助机械,对场地要求也不高,以踢出花样为能事的杂耍式的蹴鞠玩法,在民间最为盛行。

  “实际上,足球先生高俅和蔡京、童贯的关系并不是很好,高俅晚年就是被童贯所害,死得很凄凉。”

  朱元璋最讨厌蹴鞠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元代,蹴鞠兴盛了1000多年。到了元代,蹴鞠开始走下坡路,明代朱元璋对蹴鞠就非常“恨”,由此,这项活动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元朝时,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对汉人的游戏非常排挤,皇帝不喜欢,民间也不再流行,乃至成为了一种不健康的活动,一些妇女把蹴鞠带进了青楼,成为青楼驭客的手段。所以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他明令禁止军队不能玩蹴鞠,违反命令者要砍掉一条腿。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也是明确禁止蹴鞠的。”

  [制鞠]

  唐代发明了充气足球

  现代足球,像“飞火流星”是由32块皮内缝充气而成的,那古代的足球是什么样的呢?记者在展览馆看到了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四个“足球”,分别用4片、6片、8片和12片牛皮缝制而成,12片的蹴鞠明显比4片、6片的要圆了许多,看起来也已经和现代足球很相似了,只是个头小了好几圈。

  “这些蹴鞠都是用熟牛皮做成的,中间填充进动物的毛发。汉代的人讲究天人合一,所以选择用4片牛皮来缝制,代表一年四季。蹴鞠的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以前是外缝、实心,到了后来转为内缝,这样球就变得更圆。而且到了唐代出现了充气的足球,是用动物的膀胱填充的。”马国庆指着展柜里的蹴鞠向记者介绍。由于蹴鞠工艺的变化,蹴鞠的玩法和适用人群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在地上滚动的踢法,向空中扩展,很多古代妇女也加入了玩蹴鞠的行列,并且成为当时一项风雅的活动。

  [鞠技]

  “略胜一筹”源于蹴鞠

  在电影《赤壁》结尾处,曾经演绎了一段曹操看士兵玩蹴鞠的戏,双方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相互向对方球门进攻,以攻入球数多者为胜,和现代足球规则类似。“汉代的蹴鞠玩法和现代已经很相似了。他们会在专门的地方设置一个方形的场地,象征天圆地方。两边砌上半月形的居室(球门),居室内能容一个人,这个半月形和蹴鞠代表的太阳又是呼应的。场上一共12名队员,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场上有裁判,也有固定的规则,那时的玩法还是一种直接冲撞式的。到了后来,技巧变得越来越强,对抗性越来越弱,这和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温、良、恭、谦、让’有关。”马国庆说。

  记者还看到一幅唐代人玩蹴鞠的图,场地有点像现在的排球,在场地中间设了一面大网,网的上部有一个洞,双方站在网的两侧进行对抗。“这个洞叫‘风流眼’,这是唐代才有的玩法,因为那时已经有了充气的蹴鞠,可以往空中踢,所以他们那时的玩法就是谁把球射进‘风流眼’中,就得一个筹码,最后谁的筹码多就谁胜,‘略胜一筹’就是出自这里。”

  [鞠社]

  宋代就有“中国足协”

  “蹴鞠最早在汉代是作为一个军事训练的项目,它主要是训练士兵的腿力。”马国庆说。到了宋代,蹴鞠成为了很多人赖以生存的一项事业发展起来。“宋代的蹴鞠已经商业化了,有专门从事蹴鞠用品买卖的行当,他们有自己的品牌,比如‘熊掌’、‘葵花圆’。甚至有专门的足球组织‘齐云社’,相当于现在的中国足协,因成员能踢出和云一样高的球而得名。”据介绍,北宋不少城市都设有类似的足球俱乐部,而且俱乐部内部分工详细,有管理、竞赛甚至外事。会员们可以游走各方,实行“自由转会”。“转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地的俱乐部填写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从师何人,练习年限等等。然后就要约定“撞案”时间。所谓“撞案”,实际上就是进行技能测验。有的俱乐部将“撞案”标准订得很高。如“脚头”一项,即用脚颠球,要求测验者双脚各连续颠100下,且双脚不得相杂,球要颠得平稳,不得忽高忽低,诸如此类。

  实习生 李蓓超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