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声音·看法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大接访, 老大出面就不难?
· “广州领导三级大接访,我感觉是成功的,但如果每次都要由我亲自带头的话,我认为我是失败的!”
· 环球愉论
· 直接引语
· 名嘴同期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大接访, 老大出面就不难?
  近段时间,忽然看到了很多“大接访”的报道。如此集中地看到这样的报道,使我知道这是一项从上至下布置的工作。

  成效,据报是明显的。很多感人的场面各散在各地,书记一怒为民生、千人上访十年的问题现场得到解决等等,使人只恨“大接访”没有早日得到开展。访民的反应很热烈,诉告的哭、幸福的笑和感激的跪杂然有之,使人不胜唏嘘。这些场面还没见人归拢,归拢起来必然可以让人更加赞叹不已。

  看到了一些评论,不算太多,也算是众口齐赞吧,“大接访解决大问题”“老大出面就不难”“带来和谐之风”等等,相当振奋人心。效果也在呈现,“九成上访者表满意”“集体上访下降87%”等等,使人感到“大接访”这种做法真是必要。还有一颗定心丸:“大接访是工作要求而非阶段性运动”,也就是说要制度化、经常化,搞成长效机制。

  上访、接访,这是早有的。“大接访”,这是新鲜的,至少从名称上看是新鲜的。接访前面加了“大”,上访前面却不能加“大”。“大接访”是可喜的,“大上访”则不是,从命名的区别,我大约可以推想这样一个结论。

  接访前面加一个“大”,指什么?规模吗?要大规模地开展接访活动?或者指级别,一把手去接待信访,而不是像一般的信访那样,只由信访部门出面?看实际的操作,似乎是指级别,由一把手来率队接待信访。这是以示重视,也不只是显示一下重视,因为一把手出面,会有很多相关部门负责人跟着到场,而且权力可以在现场展现,这就是出现很多“现场解决”的佳话的原因。“老大出面就不难”,确实是这样的。

  我想,“大接访”的出现,以及实施这一举措的必要性,足以说明上访中的问题有多么严重。我又想到,上访中的问题积累到如此严重,而“大接访”现在才得以推出,是因为“一把手”现在才被赋予了参加信访接待的工作内容,还是一直就有这样的工作要求而未被履行呢?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知谁可以回答。

  接下来,另一个问题是,“一把手”抓信访,是信访问题积累太多,因而出现了集中处理的必要,还是因为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老大出面就不难”,因而有准备地推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呢?暂时,还没有答案。

  第三个疑问,“老大出面就不难”,不只是可以验之于信访,简直就可以验之于所有的方面。那么,“一把手”不能亲自出面,是不是本来就应该要产生“老大难”,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一把手”出面才能变得不难,固然可以表明“一把手”是多么不可或缺,工作是如何有效,但“一把手”只有一个,事情又实在太多,该会有多少事情会困难重重?

  第四个疑问。有时我们困于“一把手”权力过大,缺乏监督,有时我们又欣赏“一把手”行权自如,什么问题都可以当场拍板。信访中“老大出面”,解决问题不少,而老大不出面,问题则不得解决,是因为事情原本应该解决,还是因为“一把手”超越了限定?如果本该解决的事情,非“一把手”到场则不解决,那就是体制的失败,因为从体制上讲,存在着各种处理具体事务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没有去办事。如果是“一把手”越过了限度而拍板,可以说问题的解决只是因为权力的机变,而这种“机变”之所以可能,是不是又可以证明“一把手权力过大”?

  按照中国的制度设计,公民权益的保障有很多种途径的设计,信访应属权益保障总体制度设计中的一个补充,而不是保障公民权益的主渠道。一些国家没有信访部门,公民权益保障也并非无计可施。但信访仍然淤积了大量的问题,公民感觉权益受损以后几乎只能想到上访这一条道路。而信访部门很多情况下是以抄转作为处理,上访者穷多年之力而难以安定地生活,还有相当多的地方甚至将公民信访渠道也加以堵塞。

  从集中处理问题的角度来说,“大接访”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从公民权益保障的制度设计来说,必须靠“大接访”这种形式来解决问题,这很令人深思。从权力运行的有效性来看,“老大不出面就很难”可以说是制度运行的失败。从权力应当被制约来看,“老大出面就不难”不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