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以后,你无论如何也要把东大给考上……”母亲撒手人寰时的嘱托他一直铭记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年的苦读,来自安徽芜湖的他终于突破重围考上东大研究生。然而,离开学日还有一月有余,他却说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我不想读了。”
凄惨
一场车祸,家破人亡
对于汪长明来说,时钟似乎永远定格在了2007年5月23日凌晨——这个永生难忘的时间节点上。一辆无牌无证的农用三轮车将他父母卷入车轮下,母亲永远睡在了每天必经的卖菜路上。父亲则留下了重度脑震荡和左眼几近失明的后遗症。
汪家被彻底掏空了。不仅如此,外债也接踵而来。父亲的病在医院持续治疗,家中还有一个年迈的聋哑爷爷……更要命的是,肇事车主一家也是当地贫困农户,只能拿到数量很少的赔偿金。那些日子,面对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亲人,汪长明不知道自己是靠着什么撑过来的:“我一直反复对自己说,我决不能倒下,还有爷爷和妹妹要我照顾。”
在车祸发生前,已本科毕业一年的汪长明刚向自己的供职单位——芜湖某实验中学递交了辞呈。放弃在很多人看来稳妥的教师岗位,汪长明心中早有打算,“干了一年教师,渐渐觉得这个职位并不是很适合我的性格。”而他对未来是这样规划的:通过考上名校的研究生,进而开阔视野,毕业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汪长明告诉记者,在芜湖的这份工作每月收入维持在1200元左右,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开销,并没有余钱孝敬父母。
汪长明的家,一贫如洗。没有衣柜,因为没有衣服要放;没有电器,除了两个钨丝灯泡的电灯;也没有门,一面从屋顶落下地的蛇皮袋将床和厅稍稍挡起来,两张床之间用堆积起来的高粱袋做隔断。夏风穿堂而过,蛇皮袋帘随风扬起。用土夯实了的房间地面,一到雨天便随之变软,一脚一个坑。屋里用绳子吊着好几只篮子,里面放着晒干了的咸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祖孙三代就在这样几近原始的瓦片房里共同生活了十余载。
两难
考上了,读还是不读?
母亲在世的时候,一直都在劝汪长明考研,父母认为,孩子本科没有考好,读研进入名校是最佳的“命运转折机会”。“原本我已经打算外出打工了,但一想到母亲临终要我坚持下去,想起那时她的神情,我就心如刀绞。”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摆在25岁的汪长明眼前的是一道艰难的人生选择题。
“今年东大考研成绩我刚好排在第11名,没有进入拿奖学金的资格名单,但如果在学年内够努力,还是可以得到奖学金的。”起初,汪长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自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就一直在各处打工,希望能够筹措到第一年近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汪长明告诉记者,他已经带了两个孩子的家教,估计一共可以赚到1000元。自己在生活费方面则严格将开销控制在200元以内。有的时候三餐都要吃馒头……这一年,为了考研,汪长明也的确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现实毕竟是现实,我要为家负起责任。”可能有三年不能供养家庭的顾虑还是让他再次萌生出放弃的想法。
读,学费筹措成为现实中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不读,是现实所迫,家里缺钱,等着他赶紧工作养家。
“学,是一定要上的。”面对儿子此刻萌生的弃学念头,朴实的父亲斩钉截铁地说了这几个字。
特别
提示
亲爱的读者们,大家伸出的一双双友爱之手,给贫困学子们编织的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大学梦,还给了他们一块人生起步的基石,让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开始一个不一样的美丽人生。如果你们愿意为那些贫困学生们献上一份爱心,你们可以将爱心款转入快报的公共爱心账号:华夏银行南京汉中路支行,钟晓敏41402020010101944740(到各家银行都可转账)。您也可以从邮局汇款,资助他们上大学。
汇款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6楼“钟晓敏爱心工作室”。
报名方式:拨打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热线13770596060。
见习记者 单纯 快报记者 赵丹丹 钟晓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