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弑兄夺位的光义没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交往后的小懒和木木都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弑兄夺位的光义没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书从宋太祖赵匡胤充满传奇和争议的一生说起,全程解析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帝国初期的历史迷局,把中国五代十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更替,每一次政权纷争,一一罗织在轻松幽默的解说中。

  [上期回顾]

  开宝九年八月份,赵匡胤命令大军兵分五路开始第三次北伐,会攻北汉。当年十月,一向身体健康的赵匡胤突然驾崩。在宋朝的官方历史中,关于他的死,只留下了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然而,在民间,关于他的死却有许多版本。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似乎成了千古疑案。

  现在要做的是,根据以上罗列的所有有关赵匡胤之死的官方、非官方、私人笔记资料,来论证以下的两个关键问题。相信所有的疑问,都包含在这两个问题里。第一,赵光义到底杀没杀他哥?第二,赵光义就算没杀他哥,得位可正?

  欲求真相,就得把时间往前推移,回到赵匡胤在洛阳时。当时他面对弟弟那句“在德不在险”的空话,为什么就没有当面反驳,进而索性一意孤行,强制迁都呢?他真的那么“懦弱”?

  当然不是,事情要连贯起来看,看他回到开封之后又做过什么,答案自然就会显现。史料记载,赵匡胤回到开封之后,在公务繁忙之中,居然在七月这一个月里,“三幸光美府第”。赵匡胤在一个月里连续三次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去。这是极其反常的。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中国古代的皇家制度。皇帝是不可能随便到某个大臣的宅第去的,那是极大的特殊性荣誉。在《宋史》记载中,赵匡胤到二弟光义家去的次数都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头数出来——“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

  十五年里,赵匡胤不过才“数幸其府”而已。可是赵匡胤居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去了三弟赵光美家三次。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符号,只要稍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马上就会明白,这是赵匡胤在着意培养三弟,要光美登上政治舞台。其作用只有一个,用他来牵制二弟光义。

  出征北汉,相信很多人都在想,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急呢?按照他以往的行动规律,每次灭掉一个割据大国之后,他都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消化它,把当地的矛盾都解决掉,并改善那里的国计民生,比如说用减税、免税之类的手段把那片土地彻底大宋化。那么为什么在平灭南唐这样的超级大国之后,赵匡胤仅隔半年就决定出兵北汉呢?

  他要借助另一场大的胜利,来继续提升自己的威望,使之达到一个辉煌的、时人不可企及的顶点,然后无论自己再做出什么事,都能压制整个官场。比如说废掉晋王,或干脆杀了赵光义。

  那么这时,把目光转向赵光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站在赵光义当时的立场上,想一想他已经是什么处境了——眼见赵匡胤的声威会更加震烁古今,如果这次的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将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时候无论赵光义曾经怎样广施恩惠、小心结交了多少官场同仁,都不会再有人陪他蹚浑水了;更何况三弟光美马上就会在名利场中异军突起,有赵匡胤的刻意栽培,这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了……最要命的还是德昭与德芳,他们一个二十五岁,一个十七岁,早已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而且连皇孙都生出来了,赵匡胤既然已经开始把他们往前台推,就绝对没有突然偃旗息鼓的道理。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自古华山虽险,尚有一线生机,而他,在这样的局势下再不使险招的话,等待他的就只有安乐死!而所谓的险招会是什么呢?历史证明,赵匡胤是在事业处于辉煌的顶峰时突然死亡的,这真的是巧合吗?

  综上所述,赵光义杀兄,已可定案。千古之谜,就算没有真凭实据,就算赵光义事发当夜没有和他哥哥饮酒,他都脱不了最大的主使者的干系!

  至于说到他是用怎样的手法杀人的,就要根究王继恩和程德玄了。先看王继恩,这个太监很不寻常,他是太祖的亲信,同时也被宋皇后所赏识,事发当夜,皇后把召唤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大事都交给他独立去办。可是他却违背命令,自作主张去找了赵光义,并且亲自带着赵光义回到皇宫,逼迫皇后就范。这样的表现,如果说他事先没被赵光义收买,成了二赵一党的话,那连鬼都不会相信。

  再看程德玄,此人当夜出现在晋王府门外绝非偶然,此人深通医药,再联想到后来南唐李煜、吴越钱俶的死法,能让人想到些什么呢?

  如果说是程德玄配药,由王继恩下毒,是不是很合理呢?当然,这一切的猜想都没有意义,作案的细节在千年之后,甚至在当年都没人知晓,更不会有人公之于众。我们所能做的,只能从宋朝当时的国朝大政,以及赵匡胤本人的各种施政方针来分析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以及他们的想法,还有他们可能举取的行动。

  是赵光义杀了他哥哥,这是我再次重申的个人看法。下面,要探讨的是问题之二——赵光义就算没杀他哥,得位可正?

  先说第二个可能——皇位凭空而落,是靠运气砸到他头上的。理由,司马光说,赵光义当晚闭门家中坐,富贵找上门,王继恩送皇冠,程德玄推波助澜,他完全是身不由己,最后还被强迫了一下,才勉为其难地接了他哥哥的班。

  似乎很牵强,但是司马光先生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样的。后世人等道德伦理败坏,什么事都往歪里想,一心想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就算没骨头,也要先把鸡蛋打碎再说,这样,就实在和司马先生没有关系了。

  但是非常遗憾,我们就是要往歪里想。现在回过头去看第一个可能——他的皇位是抢来的。多简单,就算一切完全像在赵光义死后二十二年才出生的司马光所说的一样,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都没法自圆其说——宋皇后当时要叫的人是“德芳”,无论如何不是“德芳”他二叔!赵光义可以说他什么都是被迫的,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的身不由己。但是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我给你一口棺材你就躺进去?所以赵光义你还是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那一点都不丢人,抢,毕竟也是一种相当复杂而且高难度的劳动付出,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

  讨论第三个可能性。

  故事急速往回倒退,一直回到赵匡胤的生母杜老太后去世时,她临终遗言,要大儿子本着“国有长君,家国之幸”的大前提,把皇位不传子而“一传光义,再传光美,三传德昭”。并且当场要儿子签字画押并由赵普监督生效,最后放在一个小金盒里,并由宫人秘藏在皇宫内某处。一言以蔽之,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有这个“金匮之盟”的存在!那要在赵光义当了五年皇帝之后,才由急于在政治上复出的前宰相赵普突然提出来!

  还有什么疑问吗?想一想当时赵普是什么处境,他被死敌卢多逊已经压制了七八年了,这期间不仅他度日如年,连他的儿子都要成为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了,随时都可能家破人亡,他为什么不早点使出这个撒手锏呢?

  而赵光义在得知“金匮之盟”之前,一直都活在“篡位”和“杀兄”等恶性传言的阴影里,并且他已经第一次征燕云失败,德昭已经自杀,他背负的恶名以及军国大事的压力无比沉重,赵普如果有这样的法宝,简直可以随时上报朝廷,让自己咸鱼翻身。一句话,所谓的“金匮之盟”不过是个小小的政治把戏,它不过是赵普和赵光义之间一个小小的交易——你让我重新上台,我让你平安过渡。

  分析到这里,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那个夜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基本上已经可以定性。那两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一、赵光义杀了他的哥哥;二、赵光义得位不正。这时历史上唯一的正解就出现了,《辽史》,契丹人半点都没含糊,直接说——“赵炅自立!”干净利落。

  但是要强调,我没有半点对赵光义不满的情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去偷去抢却不必有半点愧疚心理的东西就是——皇位。甚至人类有史以来,发出的最多的欢呼声,都送给了那些不择手段获取皇位的人。眼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赵匡胤。他从七岁的小孩子柴宗训的手里抢到皇位时,难道人人都心悦诚服吗?不见得吧,如果他之后不是雄才大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统一和稳定,我们会把他当作什么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