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山西矿主12年化名捐款600万
· 21年前冷冻精子生下“超时空女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2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山西矿主12年化名捐款600万
  从1996年化名“王震华”捐助洪灾中遭遇不幸的人家,到情系四川地震灾区;从帮助村里上不起大学的贫困生,到资助当地建设学校。

  王国清:我只是做了普通人做的普通事

  漂亮的学校与寒酸的私房

  “实在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长时间。这几天正忙着办村子整体搬迁的事,投资9000多万元,太原、运城、河津,一趟趟地跑。”2008年6月22日下午3点,连续几天预约,记者终于见到了满脸疲惫的王国清。

  王国清所在的村庄为苍岭,是河津市南桑峪村的一个自然村。走进南桑峪,一座三层的崭新楼房格外引人注目,村民们说,“这是学校,王国清个人掏腰包建起来的”。

  与漂亮的学校相比,王国清家要寒酸许多:普通的砖瓦平房,没怎么装修的里屋,一套沙发、一台电视是房间里最值钱的家当。“大家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按说一些事让别人跑就行,但王国清不放心。修路、建学校、美化村容村貌……几年来,他给村民、村委办了许多大事,但他从来没有在村委会报销一分钱。一年下来,为村里的事,他要花去两三万元差旅费。”村会计杨毛森说。

  少年的苦难与成年的义举

  王国清,39岁,橘黄短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

  记忆里,爷爷、父亲一直很贫寒,为了填饱肚子,爷爷甚至曾提着打狗棍,走村串巷,乞讨养家。16岁,王国清不得不辍学回家。

  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帮附近一座煤矿赶车、拉煤。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赶着比他高出半头的驴子,到十多里外的矿上上班。晚上9点,拖着疲惫的身子,摸黑回家。

  通往井下的巷道两千多米,第一次牵着毛驴走,担心、恐惧……心底五味杂陈。但家中生活费没有着落,长年患肺结核的母亲治病需要钱,他没有退路。勉强前行1000多米远,井下越来越黑,通风越来越不好,王国清气闷心慌,头灯发出的一点点微弱光亮成了唯一依托。一个多小时,装煤,拉煤,等他从井下返回地面,两条裤腿已被尿水浸湿。

  从一天几毛钱的苦力,到没有白天夜晚地做司机、跑运输,20年中,王国清几乎干过了矿上所有的脏活、累活。到1995年,凭多年积累,加上数百万元贷款,王国清在村子里承包了一座小煤矿,生活才渐渐好起来。

  走出贫困的王国清,没有改变已经形成的节俭习惯——为了节约几十元饭费,他会就着一根大葱,啃几口馒头。但面对贫弱、灾难中的人们,他却可以拿出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乃至上百万的爱心款给予救助——洪水中的灾民,贫寒家境的学子,村里破败的学校……

  曾经的寻找与真实的他

  1996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晋东南地区受损严重。陵川县六泉乡六泉村72岁的苏秋风老人一家,儿子、儿媳和十几岁的孙女被大水冲走,苏秋风老人和一对年幼的孙子幸存。

  1996年11月初,王国清无意中在一张旧山西日报上看到苏秋风一家的困境,立即决定设法帮助他们。他首先联系了山西日报社当时采写稿件的记者霍玮,接着又多方打听,了解了苏秋风一家的近况。得知他们家房屋受损,而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正在上学后,他立刻根据霍玮提供的详细地址,给老人寄去5000元钱。“请将您的详细地址、姓名留下好吗?”来到邮政局,工作人员善意的提醒让王国清有些为难。他本想匿名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可是,按照规定,他必须在汇款单上填写详实的个人姓名等。灵机一动,王国清在姓名一栏上写下“王震华”,并随意填写了地址“河津市下化乡政府”。“陵川县委、县政府领导,我是生长在河津市下化乡的一个山里娃,当我辗转从山西日报了解到贵县的灾情,特别是苏秋风老人一家的遭遇后,心情十分沉重。作为一名山西人。我责无旁贷地应当帮助灾区人民——尽管我现在的经济也很紧张……5000元,虽然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但这是我对贵县灾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另外,麻烦贵县领导转告苏秋风老人,以后我每年将再向她和两个孙子寄去生活费、学费1至两千元。”  

  王国清寄出爱心款后,惟恐老人收不到,又特地给陵川县委、县政府寄去信件,托他们帮助查询。  

  陵川县委、县政府领导接到信件后,极为重视。了解到苏秋风老人已顺利收到捐助后,领导们立即按照王国清留下的地址寻找好人。但联系河津市下化乡政府,回复说他们那里根本没有这个人。无奈,陵川县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致信山西日报,恳请报社帮忙寻找“王震华”。“这是一封特殊的《寻人启事》,因我们多方查寻,毫无结果,才不得不求助贵报。”1996年12月13日,山西日报以《王震华,你在哪里?》为题,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来信,并配发编辑手记。

  在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邮政部门等的接连报道和全力寻找下,“王震华”——生活中的王国清终于被人们从茫茫人海中找到。此时,人们才知道,这位化名救助他人的好人,还贷着银行的数十万元款,而他刚刚经营一年多的煤矿,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停产。

  在“王震华”精神感召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晋东南陵川县等地的灾民伸出友爱的双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山西日报记者霍玮(现人民摄影报总编辑)等,多方联系,帮助李伟伟和他的妹妹到大同市希望小学免费上了学。

  此后的十余年,王国清没有忘记他的承诺,每年都会给苏秋风老人寄去2000元。

  1999年冬天,王国清当选村委会主任,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成了他的牵挂。

  平凡的好事与12年的坚持

  村民王娥籽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儿子在附近的煤矿上当工人,一年到头,工资刚够维持生计,嫁到邻村的女儿,生活过得紧紧巴巴。一对儿女发现母亲生病,赶紧送到医院。可是,两家人东挪西借,只凑了2000元。没有办法,他们不顾医生的建议,准备带母亲回家等死。这时,王国清赶来了……

  说起当年的事,王娥籽的侄子柴社军一脸感激。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王国清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不断升级的疫情,主动向防疫部门捐款1万元;

  村里孩子考取了大学,因为贫困无钱入学,王国清一一帮他们掏了学费;

  2006年,甘肃省部分农村干旱少水,有关部门启动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正在青岛出差的王国清,一次性捐款2万元,帮助当地建起4个水窖;  

  村小学房屋成了危房,他个人出资,盖起了漂亮的教学楼;

  县第二中学年久失修,需要重建,他捐赠135万元,投资学校……  

  12年来,王国清先后捐助社会各界600余万元。他的企业却因种种原因,举债300万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举国哀痛。当天,王国清赶回家,打开电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全部直播。第二天一早,他赶到工行河津市一家网点,向灾区汇去5万元捐款。

  5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几套节目并机直播,展开面向全国的募捐活动。    

  坐在电视机旁,看着灾区的画面,王国清的泪水一次次落下。  

  他开始拨打屏幕下面的捐助热线,但始终拨不进去。深夜的12点,王国清久久不能入睡,起床再次拨打捐助热线,电话终于通了,他急切地询问了捐助账户、方式,19日一早8点,王国清将10万元钱汇给远在四川的同胞。

  两次捐助仍不能表达王国清内心对于灾区民众的牵挂。5月20日、21日,他了解到四川等地不断扩大的灾难,又分别拿出5万元、35万元,委托河津县委组织部、河津市民政局捐给灾区。  

  翻开1996年12月13日的山西日报头版配发的《编辑手记》这样评价“王震华”:“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像王震华那样,胸中燃起崇高品德的熊熊烈焰,心中永远惦记着人民群众,可以肯定,各种污浊将为之一扫,整个社会将充满真诚的友爱和文明进步的阳光。”山西晚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