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当两男一女同租一屋时两个男人就成了白眼狼
· 赵匡胤驾崩的四个流行版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2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赵匡胤驾崩的四个流行版本
  本书从宋太祖赵匡胤充满传奇和争议的一生说起,全程解析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帝国初期的历史迷局,把中国五代十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更替,每一次政权纷争,一一罗织在轻松幽默的解说中。

  [上期回顾]

  开宝九年正月,南唐李煜来降,当年二月,吴越国王钱俶也来开封朝拜赵匡胤。一切都很好。赵匡胤携二弟光义和文武百官一起前往洛阳。在洛阳办完事后,他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而后再迁往西安,因为西安可以据山河之险而去除冗兵之害。光义坚决反对,理由是“在德不在险”。

  时间很快就到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八月份,赵匡胤命令大军兵分五路开始了第三次北伐,会攻北汉。

  宋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杀到了太原城下。这时,契丹人终于做出了反应。契丹皇帝耶律景派出了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重兵前来援救北汉。一切迹象都表明,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已经无可避免。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从宋朝国内传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他们的皇帝,那位英明神武,从不生病,就在一个多月前还生龙活虎送他们出征的人,竟然死了!

  赵匡胤死了,在宋朝的官方历史中,关于他的死,只留下了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了皇宫中的万岁殿里,时年五十岁。

  回到十月二十日的那天晚上,记录了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按照什么顺序发生的文献记录实在是太多了。有宋代的史学大家司马光的个人笔记《涑水纪闻》;有当时的和尚释文莹所写的《续湘山野录》;还有南宋徐大焯的《烬馀录》;南宋史学大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甚至还有《辽史》,就连契丹人都对赵匡胤的死有着自己的看法。

  不管这些历史资料怎样繁杂,或者可信可不信,我们都尽量把它细化,再简化,浓缩成如下几个问题。相信只要能够如实回答,那么离真相就不会太远了,亦不远矣。

  问题一,当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本来按照著作人的声望而论,我们应该先参看司马光先生的《涑水纪闻》,但是很可惜,司马先生的大作里关于“烛光斧影”一段的记录,开头就是从“癸丑,上崩于万岁殿”开始,只写了赵匡胤死后发生了什么,绝口不提半点太祖之死的隐秘。真正有头有尾情节丰富的,是释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和徐大焯的《烬馀录》。

  《烬馀录》里记载的事情非常香艳而经典——赵匡胤病了,昏迷中他最宠爱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床前侍候,他最亲爱的弟弟赵光义来探病。美色动人心,光义一时把持不定,欲行不轨,而花蕊挣扎,一下子把太祖皇帝给闹醒了,大怒,于是赵光义杀人……还需要再分析什么吗?把光义改成杨广,太祖变成文皇,一切就都对号入座了。要说有什么评价,我只能说,这可真是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在田垄地头间很有市场的民间小说。

  再看释文莹和尚的纪录,《续湘山野录》写道——当宋太祖与太宗两位皇帝还是平民的时候,和一个道士相识在关河,该道士姓名无定,常用的一个叫“混沌”,一个叫“真无”。他曾经准确地预测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赵匡胤对他非常的迷信。可惜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此人就不见了。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这人才突然出现,赵匡胤大喜,直接问他——我一直找你,想问一件事。我还能再活多久?

  道士回答——在今年十月二十日的夜里,如果天气晴好,你还可以再多活十二年。如果阴,“则当速措置”。也就是说,如果是阴天,赵匡胤就将必死。说完此人就再次消失了。

  赵匡胤牢牢记着这些话,到了这一夜,他独自登上皇宫里的太清阁四面遥望,只见天晴气朗,星斗明灿,他刚刚有些高兴,却不料突然间阴霾四起,天地陡变,只是片刻之间,大雪夹着冰雹从天而降……赵匡胤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来自己的弟弟开封府尹赵光义。两人进入寝宫,把所有的太监宫女以及侍卫人等都斥退,开始喝酒。

  守在外面的人,只能远远地看到,窗棂烛影之中,赵光义不时离席站起,向后退缩,像是在推脱躲避着什么,其他的什么也听不见,更看不清。等到他们喝完,时间已经到了最标准的深夜,三更天。这时大殿外积雪已有数寸之厚,赵匡胤和赵光义走了出来,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赵匡胤拿着柱斧戳雪,回顾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然后他独自回到殿里解衣就寝,鼻息如雷。到了五鼓时分,也就是天已经快大亮时,殿外的守卫人等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宋太祖已经在睡梦中死去。而当天晚上,赵光义一直都在皇宫中,他马上就接受了他哥哥的遗诏,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以上,就是著名的“烛光斧影”事件的最初出处。下面请司马光先生登场,他将为我们讲一下“烛光斧影”之后发生的事情。不过请留意,这一僧一俗的各自记录之间有一个最根本的分歧。

  释文莹说,宋太祖死的当夜,其二弟赵光义是在皇宫里的,并且和他哥哥同桌饮酒,在场的只有他们两人,再无第三者;司马光的一切记载有一个最大的前提——当晚赵光义根本没有出现在皇宫里过,晋王一直都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王府里。直到……有个叫王继恩的太监来找他。

  当天夜里,赵匡胤死后,到了四更天的时候,他的皇后宋氏,命令宫中的大太监王继恩出宫,召贵州防御史赵德芳,也就是当时的二皇子。很显然,这是召德芳来灵前即位。但是据司马光记载,这位姓王的太监想了想,想起了赵匡胤活了这么多年,一直以来都是要让赵光义来当接班人的,所以他自作主张,把赵德芳放在一边,直接去开封府宣召晋王赵光义。王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却突然发现府门前有人。一看,是开封府左押衙程德玄。王继恩心里有事,马上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呢?程德玄回答——我正在信陵坊睡觉,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叫我,说是晋王召见。我急忙出去看,却没有人。等我睡下,外面又喊,这样一共有三回。所以我害怕了,想是不是晋王生病了,所以我才赶来。

  这里要特别指出,据《宋史·程德玄传》记载,此人善医,深通药性。

  王继恩不再啰嗦,他直接敲门求见。时值四更之后的深夜,赵光义立即接见,听说他哥哥死了,而且要他马上进宫即位,他“大惊”,且“犹豫不行”,最后说——我得和家里人商量一下。然后进入内室,久久不出。这时王继恩急了,他向里面叫了一声——再耽搁,就要白给别人了!

  赵光义马上出来了,当时天降大雪,他和王继恩、程德玄一共三个人,徒步踏雪进皇宫。进去之后,王继恩想赵光义按着以往的规矩,在直庐前等候。他说——请晋王在这里稍等,我王继恩先进去为您通报。漫天大雪之中,赵光义没言语,他身边的程德玄说出了八个字——“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三个人直接进入了万岁殿。殿里守着赵匡胤尸体的宋皇后听到王继恩回来了,她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回答——“晋王至矣。”然后宋皇后就看见了晋王赵光义。她的反应是“愕然”,之后她马上喊官家,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这时赵光义的反应与他一贯的仁德形容非常般配,他哭了,边哭边说——“共保富贵,勿忧也。”之后天就亮了,赵光义在清晨时分,在他哥哥的灵柩前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以上,就是司马光版的“十月二十日夜赛跑夺权,先到先得事件”的描述。

  再以下,就是宋史资料中的第一大部头《续资治通鉴长编》了。在这本鸿篇巨著中,南宋的李焘先生把以上的所有版本,合而为一。既有释文莹和尚的“烛光斧影”的传说,更有后来王继恩奉旨出宫,却变向叫人的司马光版当夜纪实,更有甚者,他把赵匡胤以斧戳雪,回顾赵光义时所说的话由“好做!好做!”改成“好为之!好为之!”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