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封面看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爱交友 爱旅游 更爱穿名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爱交友 爱旅游 更爱穿名牌
  早在端午节(6月8日),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前证监会副主席王益即被正式“双规”。

  王益在证监会副主席一职上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这几年却足以把他的前半生“串联”起来。

  在没有出事前,王益以极其活跃的形象出现在各个舞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不识谱的音乐家、证券行业的资深专家……他身上这么多的光环,使他截然不同于一般人心目中的官员——

  29岁踏上仕途 平步青云

  艰难选择

  重回仕途

  为官还是经商

  1992年,王益和中国证券市场都面临着一个选择。

  当年轰动一时的深圳“8·10”集体舞弊事件,让中国最早一批股民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之后的4天,两地股市大跌,上证指数的跌幅高达45%。身处岔路口的中国股市做出的选择,是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兼任主任。

  1992年10月,被调至这个新成立的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担任副主任的王益面临的选择,则是关于自身前途。“此时的国务院证券委是个虚设的机构,并无实权。”接近王益的知情人士说,“王益这段时间一直很困惑,继续留在这个部门,享受一个副局级官员的待遇,还是下海经商?”

  经过接近一年时间权衡的结果,王益选择下海。

  他在政府的资源帮助下,迅速获得了“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理事”的头衔。“1993年,公职在身的王益,加入到了海南淘金的热潮中。”这名知情人说,“不幸的是,王益夫妻二人赶上了海南开发的末班车,不到一年时间,1994年海南的房地产热就基本见顶了。”

  因为实体经济受挫,王益打造自己的资本系、最终实现上市的梦想也随之破灭。“王益下海的真正动机,是在资本市场上大施拳脚。所以,从一开始,王益和他的妻子王昭明就努力构造一个复杂的交叉持股的资本系。”知情人说,“王益1993年底创办北京百峰新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王昭明的海南海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控股,北京百峰又先后参股了云南宝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组建青岛新益城市信用社。没想到,海南宏观形势的恶化,终止了这个尚在雏形中的资本帝国。”

  重回仕途

  证监会掌握实权

  生意上的失利让王益反思自己的选择。国家开发银行一名接近王益的知情人说,“这让他下决心要重回仕途。”

  1993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证券委办公室设在证监会,这次机构调整为王益重返证监会提供了机会。而王益远远没有想到的是,证监会的权力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

  王益到证监会的1995年,这个成立于资本市场蛮荒时代、一切仍在摸索之中的监管机构刚刚经历了一场关于规则的内部斗争。它的结果,是行政派战胜了市场派。

  王益成了最终实至名归的行政权力的收获者,接管了发行部。

  王益显然是一位充满本土色彩的监管层官员。1985年11月到1992年9月王益在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工作的这段时间,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资源。“这些资源,在麻烦不断的股市蛮荒时代,的确显得更为有用。”一名接近王益的政府官员称。

  北大兼职教授 善于交际

  “我和他是很熟悉,可是,他在证券行业的所作所为,是我们在报道出来后才看见的。”不止一位采访对象这样面对采访。那么,王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 学者名声

  认真备课 上课生动

  1998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初创时期,按照一位光华老师的回忆,“当时缺乏一切”。既缺乏老师和学生,甚至连教育部的管理都付之阙如。王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证监会副主席身份去光华管理学院当兼职教授。

  “他对学者身份很看重,并非像有的官员,上课纯粹是走过场。”

  按照这位老师回忆,无论是当时还是多年后,王益的课都上得不差,“他备课很认真”。1999年,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课程初创,当时中国大多数院校对EMBA教育都很陌生,之前只有美国某高校办过相关课程,而且是以失败告终。

  当时上什么课,大家都很茫然。而王益因为在证监会的位置上研究过资本市场,加上经常出国考察,“他的一些课程讲得很像样”。一位早期的EMBA学员还记得,王益的有些课程案例信息量很大,很贴合实际情况,“他后来讲全球化时代的企业并购,就很生动”。他还讲WTO时代的中国金融业发展,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可在有的经济学家眼中,早年学习历史,后来在西南师大才读经济学博士的王益经济学功底其实很差,“是个水货”。特别是一些需要数学功底的经济学模型类的东西,“我们在那里说着讲着很热闹,他一点不通,可是有时候还是喜欢插话”。这位经济学家发现,“他是那种任何场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的人”。

  学界官场游刃有余

  当时王益的身份对北京大学的EMBA招生起了很大作用。开始时,他担任金融班的班主任,学生以企业家为主,而且是很多知名企业的,王石、李宁都是第一批学员,“很多学员,是冲着他证监会前副主席、国开行现副行长身份来的”。大家觉得,可以听到一些资本市场上公司运作的真实经验。

  一位经济学家听过王益的公司治理课程,觉得他最大的问题,也是相对真实的问题是,“他并不懂得公司治理,可他按照自己早年下海后的一些感想,把公司当成了一种猎取金钱的工具”。他觉得听王益的课程,获得的不是学理上的清晰化,而是听取了一些“野蛮的个案”,或者一些有争议的手段,“感觉台上讲课的不是一位副部级官员,而是一位混迹江湖的老大”。

  随着光华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海归经济学家在这里授课,王益的经济学功力弱处越见显露,可是他依然自信,光华也给了他极高的待遇。

  另一方面,王益对光华管理学院也确实贡献不少,很多项目他都拿到光华来做,这就意味着一笔笔的科研经费能够进光华。一位老师还记得,“他很注意平衡,比如将几个项目平均分配,让老师们之间不要产生矛盾”。

  这种投桃报李的行为,在日常场景中也经常出现。王益每次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领导共同出现时,他总是介绍:“这是我们北京大学的胡适。”混迹于学界和官场的王益显然将两方面的某些东西结合在了一起。

  2 丰富人脉

  省级以上干部都很熟悉

  王益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学校短暂担任助教后进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工作了7年。那个阶段,他积累了不少人脉,“省级以上的干部包括秘书,王益很多都很熟悉”。据说,他的交往方式很让对方舒服。

  一位曾和王益打过数次交道的人说:“他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一定很好。”除了那么多光环之外,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有一定的人格吸引力

  和王益熟悉的一位经济学家说,“他网罗了一大帮人在他周围,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利益组合,而是靠自己的一定的人格吸引力”。他一方面对下属严格,另一方面也给予很好的回报,“不少云南本地的人才,被他带到了外面的一些重要岗位上”。

  这位经济学家说,被王益带出来的官员,都和他有共同的行事风格,“做事情胆子大”。

  而且,王益擅长把自己周围的人组合在一起,例如在组织某企业上市的审查过程中,作为证监会副主席的他有天然的优势地位,把券商、公司法人、政府官员全部组织起来,“很多人是因为他的关系,之后才成为朋友”。

  [ 朋友眼中的王益 ]

  “王益爱交朋友的风格,在他早年的时候就已经很突出了。”王益一位年轻时代的朋友这么说。他是1976年和王益认识的,多年来对王益相当熟悉——

  爱穿名牌限量版

  喜欢家庭式聚会

  早年泡病假拿工资

  王益当时在昆明某钢铁企业工作,“王益的父亲是德宏州的州委办公厅的干部,否则他不可能被招工到昆明”。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关系,王益能够在工厂取得长期病假,一面拿着工资,一面在芒市建设兵团师部医院休假、学习,这位朋友就是和他在医院认识的。“他谈历史、哲学、地理,都头头是道,很直爽。”这位朋友还发现,王益那时候就很有征服人的魅力,“指点江山,论起国家大事来头头是道,而且表示,他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

  来京后大量安置亲友

  王益在北京工作后,把大量家人、朋友、亲戚安排在天津等地,并且形成了种种关系组合。

  “他是个看重天伦之乐的人,”与王益关系较近的一位经济学家说,他的亲戚从美国回来,和他不太熟悉的王益要请他们全家吃饭,“看得出,王益很喜欢这种家庭式的聚会”。

  在这位经济学家的眼中,王益虽然经济学的水平不高,可是他爱家人,爱交朋友,爱吹自己的历史学、哲学知识,“是个很好的交往对象”。

  王益与妻子1996年就已经离婚,他的儿子在2001年去美国读书,当时他在国开行的副行长任上,“可是还是找了个机会去美国学习公共管理。事实上,他是去安排儿子生活的”。

  这位经济学家常常与王益电话聊天。王益平时说话言行随便,但很注意对外形象,不轻易和非证券行业的人谈及自己的行业,所以别人对王益在证券行业的违法行为毫无所知。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光华管理学院,许多老师是在王益被“双规”后,才知道他在证券行业的勾当,“我们都大吃一惊”。

  打扮时尚 喜欢名牌

  可是,王益的放肆是有目共睹的。一位王益的朋友说,“他的那种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性格体现在很多细节中。相比起其他穿着闲散的老师,他的打扮正规而时尚,“经常打领带,甚至还有领结”。而且他很喜欢名牌,经常说自己的某项穿戴是某个顶级品牌的限量版,“这和一般官员不一样”。

  近年来,王益混迹于各种人群,穿着也越来越随意。这位经济学家还记得王益有一次穿着西装短裤出场,上面却是正规的西装领带,“可他却觉得很时尚”。

  爱带朋友出去旅游

  与此同时,王益越来越不按一般官员的牌理出牌。他会召集一帮朋友出外旅游,而且去的都是不容易到的地方。

  2002年,他和一群券商、公司老板去西藏旅游,据说就是那次旅游发现了他自己的作曲才能,哼的曲调被同时出行的公司老总称之为最容易上口的美妙歌曲。他从此添加了一项爱好:用电脑作曲,兼举办音乐会。

  2008年3月,他操纵太平洋证券上市的内部交易的一些情况被报道后,他仍然不在乎地去剑川石窟出游。随其同行的就有央视某主持人,两人并不避讳接待方看见他们的亲密关系。

  一言不合当场翻脸

  只有了解王益很深的朋友才明白,王益的多才和夸夸其谈背后,隐藏的是放肆、虚荣和骄横的性格。

  那位经济学家和王益交往不久,就收到王益赠送的自己主编的若干本证券行业的著作。这位常年在美国的经济学家与王益开玩笑,说他分析的是“初级市场”,王益当场就给了他脸色看。说“关于证券的行业规则,没有人比我更熟悉”。那傲慢的神情、严肃的口气,都给这位学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许就因为这种自以为是,才导致他在证券业的翻云覆雨越来越严重。

  据《三联生活周刊》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