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是“网民”这个名词被确认的历史,但不是网民的全部历史。网民存在的历史,长于“网民”这个被确认的名词的历史。
“网民”作为一个称呼由科技部门加以确认,这种做法隐含着权力对网络生活的复杂态度,它是一个慎重其事的结论,不只是规范对一群人的称呼,而且隐喻某种态度,它类似于宣告网络生活被权力郑重给予合法性上的认可,同时也表明网络是治理疆域的一部分,现实中的种种治理规则,也将在网络中逐步展开。
因此,十年间,网民既体味了网络生活普遍化的过程,也见证到网络管理的机构不断扩大,措施不断增强。这样的同步过程,在“网民”的诞生和认可需要科技部门来确认的时候已经被决定。这意味着在中国,网络生活被纳入“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来看待。
语言、文字、书写、印刷、纸张、广播、电视,传播与交流领域的哪一个重大发明,都曾使信息变得越来越脱离少数人,越来越具有共享特征。而网络生活展现的可能性,比上述所有发明加起来的还要多。它不只是提供了信息,不只是改变了生活方式,而且它正在构建生活的基础,“数字化生存”正在迅速地从展望变成现实。
就社会生活而言,网民的活动使得社区变成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概念。虚拟空间突破了现实空间对人的制约,无处不在的在线,无时不在的在线,不只是拉平了信息鸿沟,而且为人们的态度和行动提供了平台,而且从虚拟的态度和行动到现实,距离只在咫尺之间。网络并不排斥小众,网络为任何特异的兴趣爱好提供了空间,但更重要的是网络已将公共性、同好聚焦与广场效应变成日常。
客观地说,这样一种空间,并不容易存在于现实之中。因而,某种程度上,网络成为中国公民获得公共空间的一种最可能的渠道,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变成了网民,那么他不只是进入了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而且它也拥有变成“公民”而非单纯的个体化存在的条件,他既可以结识很多同道,同时也可以对任何公共领域的事务进行毫不掩饰的发言。
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下,周正龙虎照事件被反复质疑几无可能,这不仅是因为传统状态下信息往返需要更多的关节与时间,重要的是在传统状态下质疑往往只能在个人化、圈子化的场景下发生,而网络使质疑变成了透明的民意,质疑被传播、被接受及追问的不断进行,使权力回应的传统步骤和节奏无法保持,也使权力的“操作空间”受到了很大的压缩。周正龙虎照事件,是迄今为止网民推动的最重要事件。这一事件以毫不妥协的否定回应了权力行为中的虚假,并且迫使权力向事实低头。尽管虎照事件未可谓一场网民的全胜,但扭转了事件中最核心事实的判定,仍然可称一次重大的成功。
从“网民”这个名词获得认定,到网民被承认为一个现实的力量,中间其实有很长的距离。最初,网民被视为一个娱乐性群体,网络被视为一个娱乐场所,一个无足轻重的情绪或情感空间,一个没有必要看重的消息源头。现在,网民被视为真实民意的来源,网络被视为一个传播阵地,一个了解生活的窗口。
网络并非只是一个信息手段,网民也不只是一群在网络上交换看法的人。虚拟空间正在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网民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网络使他们有条件和可能去实现公民的身份。网络的特性决定了人在网络空间将更加自由。网络使公民掌握了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映射着现实,但远比现实的空间更加属于公民。这就是在中国,网络会被人们更加看重,网民会被赋予超出“上网的人”的意义的理解。
刘洪波
《长江日报》评论员,杂文家,著有杂文集《文化的见鬼》《高雅的落俗》《苍蝇的光荣》《读出滑稽》《淳朴的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