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几个在美国硅谷的软件工程师为放松紧张的工作神经,心血来潮弄了个交流小软件,忙里偷闲说点八卦。这小软件本来也就是个小虫,只在硅谷的个别办公室里爬爬,可它实在人见人爱,吃千家饭、行万里路,居然就长成了一个巨大的蝴蝶。后来,从大洋彼岸飞来的蝴蝶落户中国,在写字楼里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在网络博客中,早已有人对此作出总结:中国进入了MSN时代,MSN颠覆了我们的办公生活——
一千多个学员一个也没丢
姓名:Samba
年龄:26岁
职业:舞蹈俱乐部创始人
使用MSN时间:5年
大学三年级时,朋友帮Samba申请了一个MSN账号。Samba与MSN一见倾心,毫不犹豫抛弃已经手熟的QQ。为了不失去老朋友,Samba又鼓动所有的QQ好友转战MSN。
大学毕业后,酷爱舞蹈的Samba自主创业,办了一个舞蹈俱乐部。俱乐部成立后,MSN成了Samba的得力助手。发布课程信息、讨论学习心得、推介新项目,这一切都可以在MSN上完成。当然,因为学员众多,Samba常常需要“以一战百”,同时打开很多对话框,她形容这情景“就跟放炮弹一样”。对话框太多,难免顾此失彼,有时候还会把学员A的答案发给学员B。后来,Samba办了俱乐部网站,请了个女孩当助手,心里这才轻松了些。
心里轻松了,但是Samba的MSN依旧火爆。现在,Samba的MSN好友人数已经达到了上限600。为了让新人能加入,她会定期清理掉一些很久不联系的人,清理之前,Samba会把这些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不常用的账户上,那个账户如今也攒了近500号人了。前年秋天,Samba的舞蹈俱乐部从广州路搬到秣陵路一家高档小区的会所里,老会员自然是一个也没丢。Samba笑称,“有了MSN,即使我搬到国外也能找到他们。”
Samba说自己“除了睡觉和上课,一直挂在MSN上”,就连去星巴克喝咖啡,她也时刻要带着本本,开着MSN,“80后的人,哪个不用MSN!”
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卖你
姓名:方先生
年龄:33岁
职业:软件工程师
使用MSN时间:5年半
虽然是做软件的,但是方先生对舶来的MSN并没有多大兴趣,他觉得在网上聊天纯粹是浪费时间。然而,眼看身边的精英同事日渐被MSN俘虏,方先生终于放弃了抵抗。
此后,每天早晨,打开办公室,捣开电脑,盯着一蓝一绿两个小头像旋转,然后,叮咚一声登录,再看着显示框里深红色的头像渐渐被五颜六色的个性图案替代,这成了方先生每日的必修课。
最近,方先生刚刚跳槽到定淮门大街上的一家公司。好事的老同事在MSN上问他,“工作环境怎样?”方先生答:“还可以。”老同事再问,“老板怎样?”方先生答:“还不错。”
隔天开小会。老板办公室里,新挖来的精英坐定,老板笑眯眯开口就问:“感觉我们这里工作环境怎样?”方先生昂首答:“很不错。”老板继续笑眯眯地问:“谈不上很,还可以。”方先生只得答:“按照中国式的含蓄,还可以就是很不错啦。”老板哈哈大笑,镜片后面的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回到自己办公室,方先生立刻把MSN状态改成忙碌。过后,那老同事再找他,他只说:“在忙,回头我打电话给你。”说这话的时候,他想起了前同事,一个刚大学毕业的毛头小伙子,不知道怎么搞的,居然在MSN上发布老板的桃色新闻。从前台的接待到老板自己,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档子事。后果很严重,老板发火了,暴怒了,小伙子回家卖白薯了。
如今,方先生的MSN已经完全成长为一个高级别公务员,它深谙外交辞令,回答问题有板有眼,全无半点感情色彩,真正贯彻了MSN定位于商务功能的初衷。
MSN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姓名:李先生
年龄:50岁
职业:出境游专家
使用MSN时间:4年左右
李先生大学期间修的是法语,曾经在外交部门工作。如今,他供职于中山北路上的一家旅行社,主要负责出境游,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说起MSN,李先生颇有感触,“非常好的助手,离不开。”对他来说,MSN是个没有国界的会议室。他的业务伙伴们,不管身在北京、上海,欧洲或者非洲,对李先生来说,都近在咫尺。以前要打很多个电话,或者要出差才能解决的问题,如今只要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能轻松搞定。李先生的女儿不在南京,一年见不到几回,但是女儿常会在MSN上和李先生聊天,有时候,女儿还和老爸老妈视频一下。在李先生的影响下,他78岁的老岳父也用上了MSN。老人家住在苏州,他时不时就要和女儿女婿上网聊聊,说说股市行情、北京奥运什么的。
李先生的MSN签名上有一句话:旅行即生活。浓缩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从其他人的MSN签名上,李先生也看到了别人的生活态度。
快报记者 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