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e家生活/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解放摘抄生活
· 我的e家 欢乐集合
· 宅女暑假记
· 快乐一网捞
· 他曾给白求恩大夫当助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1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他曾给白求恩大夫当助手
  做一名医生,是他儿时最大的心愿。没想到,这个心愿的实现会和远道而来的白求恩大夫联系在一起。作为当年白求恩的助手,刘志国说,那段日子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伴随着他的一生,影响着他的一生。

  找朱总司令哭闹着要当兵

  刘志国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的一户农家。母亲的疼爱,让他对母亲有着十足的依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刘志国17岁时,一场结核病夺去了母亲年仅36岁的生命。

  母亲的突然离开,让刘志国痛不欲生。“我要学医。”刘志国暗暗下定决心。母亲去世的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18岁的刘志国从村人的口中得知,离家几公里外的南茹村驻扎着部队——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第二军分区。有部队就会有医院,刘志国打定主意,趁家人不注意,一个人偷偷跑到南茹村。没想到朱德总司令正在这里,刘志国便径直找到朱总司令,哭着闹着要求当兵学医。

  经过考试,朱德总司令同意刘志国参军,军分区卫生部长贺云卿把他安排在部队医院里当了一名护士,负责照料从前线运送下来的伤员。此后,刘志国细心照料着每一个伤员,时不时地还跑去看医生给重伤员做手术。

  跟白求恩大夫学医

  刘志国来到部队的第二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前线缺医少药,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有一天,刘志国和战友们接到命令,让他们清理积雪,打扫卫生,准备迎接一支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医疗队。想到可以见到技术精湛的外国医生,刘志国欣喜万分,干起活儿来也忍不住乐出声来。

  几天后,一位外国中年医生带着一支医疗队出现在他们面前。部队首长告诉他们,这就是白求恩大夫带领的加美医疗队。

  安顿好白求恩大夫一行人后,卫生部长贺云卿把刘志国和另外几个护士叫来,告诉他们,以后,他们就是白求恩大夫的助手了。想到以后就能跟着白求恩大夫学医,刘志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望着母亲坟头的方向,刘志国思绪万千。就在刘志国想着心事的时候,贺云卿部长把刘志国单独叫到一边,悄悄地对他说了几句话。

  “那天,贺云卿部长把我们安排给白求恩当助手的时候,特别交待了我几句。如果不是这几句话,我后来就不可能跟着白求恩大夫了。”如今刘志国说起这事,不由得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背,边摸边笑了起来,“贺部长说,‘你以后就跟着白求恩大夫学医,但白求恩大夫脾气不好,你要做好准备,第一要吃苦,第二要忍耐。’”

  白求恩对着助手就是—拳

  在后来的手术中,刘志国和战友们领教了白求恩大夫的严厉。战争的炮火,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战士的生命。白求恩大夫异常焦虑,总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挽救伤员的生命,因而脾气也显得暴躁。

  一次,一位助手将手术器械递错了,白求恩大夫一看不对,当即将器械摔在地上。再次递器械时,助手们都非常小心,生怕出一点差错;有位助手给伤员麻醉时,不知道什么原因,麻药一上,病人意外出现了窒息反应,白求恩大夫赶紧抢救,但还是没有挽留住这个伤员的生命。听着伤员的心跳一点点消失,白求恩大夫对着助手就是—拳,这一拳下去,那位助手坐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

  “那时候,我的手背经常被打得肿起厚厚一层。到后来,谁都想跟着白求恩大夫做手术,因为可以学到好多技术,可谁又都不想跟白求恩大夫做手术,特别是不想当第一助手、第二助手,因为第一助手、第二助手离他最近,最容易被他教训到,轻者被踢一脚,重者可能就会挨一拳。”刘志国摸着自己的手背,笑着说,“不过被他打过后还真记住了,犯过的错误,也没有再犯。”

  平时没手术的时候,白求恩大夫就领着护士们给伤员刮胡子、理发、做护理。护士进病房不准戴口罩,是白求恩大夫对护士的特别要求。谁要是戴着口罩进病房,准会被他揪着耳朵拽出门外:“前方战士流血牺牲,你们还嫌脏!?”

  

  白求恩把救命药留给别人

  1939年11月,河北战场上,白求恩大夫再次提出要到平山县一个叫秋卜洞的村庄就近救治伤员。秋卜洞是个平原村庄,战士的伤亡比较大。担心白求恩大夫看到医疗环境不好,会生气,细心的首长还特意让刘志国等人提前赶到那里打扫卫生,将救治伤员的房屋粉刷一新。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白求恩大夫到来。但几天过去了,始终没见到白求恩大夫的身影,刘志国和战友们心急如焚。

  就在他们翘首企盼时,24日上午,一位团长骑着马连夜赶了90多公里路来到秋卜洞,命令他们返回驻地,不用打扫了。

  “不用打扫了?回去?为什么?白求恩大夫不来了么?”刘志国不解地问。前来报信的团长悄悄地告诉他:“白大夫不在了,两天前救治伤员时感染病毒牺牲了。”

  “牺牲了?”刘志国一阵眩晕,昏倒在地。醒来后又和战友们哭成一团。

  今年已86岁的刘志国老人眼睛湿润地说:“后来我们了解到白求恩大夫是在为一个伤员做手术时,不小心划破了手套,感染了败血症去世的。其实当时有一种特种药可以治愈这种病,但这种药相当贵,大概20多块银元才能买到1克,还不好搞到,他舍不得,不肯注射。‘给你们留下吧。’他说。”

  “白求恩不吃牛肉”的故事

  “白求恩大夫就是这样,他把伤员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刘志国有些哽咽地说,“战争年代,根据地的生活特别苦,能吃饱饭都很难。白求恩大夫也不搞特殊,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早上喝玉茭面糊糊,中午吃粗粮。有时候战士们看见他苦,给他弄点小米饭、玉茭面窝窝送过去,他端起来就走,战士们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跟着他去看,一看才知道是端给病号吃了。

  “白求恩大夫最爱吃蒸熟的土豆。战士们就想办法搞些土豆,给他解馋。蒸好的土豆一端来,他把皮一剥,几口就吃了。”回忆起白求恩大夫吃土豆时狼吞虎咽的样子,刘志国至今难忘。

  白求恩大夫不仅关心伤员,还十分体谅当地百姓的困难。在根据地,至今流传着“白求恩不吃牛肉”的故事。那是1938年8月,白求恩大夫到五台山去访问,中午饭定在边区妇女救国会吃,这可难住了工作人员。他们想,外国人爱吃面包喝牛奶,可当时的根据地根本没有,仅有—点小米,用什么菜下饭呢?只有炒鸡蛋和凉拌野菜。说来凑巧,炊事员去买鸡蛋时,发现村里一户人家的牛滚了坡,跌断了腿,不能耕地拉车了,这户人家就把它宰了。工作人员顺路就买了一些肉回来,白开水煮熟加一把盐,放了些洗净的葱端上桌。

  预备的饭菜一上桌,白求恩大夫只吃小米饭和野菜,牛肉动也不动一下,工作人员再三相劝,说边区条件不好,没有调料,味道不好,但牛肉新鲜,请他多吃,可他还是摇头不吃。妇救会组织部长刘光运小声地叫翻译问白求恩大夫为什么不吃牛肉,白求恩大夫就不客气地问:“为什么春耕时宰杀耕牛?”原来是这么回事。大家忙作解释,说这不是为他宰杀的耕牛,这才消除了他的疑虑。

  白求恩大夫影响了他一辈子

  白求恩大夫去世后,部队开了个简单的追悼会,匆匆埋葬了白求恩大夫,又开始前进。但战地医疗所一搭起来,刘志国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白求恩大夫,摸着被他打过许多次的手背泪流满面。白求恩大夫的严谨作风、高尚的医德,深深地影响着刘志国。

  1946年2月至1949年9月,刘志国先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冀津野战医院工作。之后又在天津二十兵团医训队学医。毕业当年,正赶上抗美援朝。刘志国作为部队医生也被派往朝鲜,担任志愿军伤病员转运站长。

  1951年,朝鲜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前线医护人员极度匮乏,刘志国受命回国培训医护人员。首期培训班在河北开课,刘志国担任队长兼教师。

  受白求恩大夫的影响,刘志国对护士班的学员要求非常严格,手术做得不规范要挨训,唱歌唱得不响亮要挨训,排队打饭队伍不齐也要挨训。刘志国如此“吹毛求疵”,班长李郡很是不服,多次找刘志国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两人逐渐产生好感,于第二年结婚。

  1964年,刘志国和老伴先后转业回到太原。而今,夫妇俩已经是耄耋老人,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只要是来看病的,来者不拒。

  摘自《警世录——七荤八素话人生》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