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5天的高温即将缓解,省气象台预计,从明天起南京最高气温将降至34℃左右,南京将多雷阵雨。但13日开始,第二轮高温将卷土重来,35~37℃的高温将重现,也就是说,南京只有三天“无高温”日。专家称,今年高温波间隔时间短,但酷暑年不大可能。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刘峻
高温逐渐疲软
昨天下午3点,南京的气温为34.6℃。但从前天开始,南京已经连续两天出现“临界高温”,一天当中35℃以上的高温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往往集中在下午3点至4点这个时段。早上也凉快多了,特别是6点-8点这个时段,凉风习习,不像高温酷暑。气象专家介绍,这个现象表明,副热带高压已经进入“习惯性疲劳”,这个系统一般有7天的增强周期,之后就疲软一段时间,加之南京本来就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因此频现“临界高温”。
今天还将“冲刺”高温
昨天9时19分,江苏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地区还将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江苏省卫生厅、省气象局联合发布2008年高温天气健康指南。指南提醒大家多喝水,汗多时适当喝盐开水,户外活动防日晒,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气象专家说,尽管副热带高压正在疲软,但今天南京最高气温仍然有可能达到35 ℃。
明起三天高温稍缓
由于制造高温的副热带高压正逐步减弱,从明天起,南京将脱离35 ℃以上的高温区域。但天气也无法明显凉爽下来,明后天34℃左右的气温,市民仍会有炎热感觉。由于天气系统变化,局部地区雷阵雨也会多起来。这样的天气将维持3天,预计13日起副热带高压又将增强,南京将重归高温。
据省气象台预报,今天南京多云,午后到上半夜局部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偏南风3-4级,最低温度27~28℃,最高温度35℃。明天多云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最低温度27~28℃,最高温度34℃左右。后天多云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最低温度27~28℃,最高温度33~34℃。
酷暑年不太可能
第一波和第二波高温相隔只有三天,这么短的间隔,让人难有喘息之机。今年春季,有专家预计今夏又热又干,市民纷纷猜测,今年会不会是绝迹多年的酷暑年啊?据了解,酷暑年必须满足以下条件:7、8月每个单月的平均气温超过29.8℃;整个夏季的高温极值超过38℃;高温日超过20日。
气象专家称,从目前情况分析,还不太可能。50多年来,南京酷暑年有8年,且集中于50年代到70年代初。从1949—1971年的23年中,占了6年;从70年代—90年代的27年中,只有2年;从1978年出现酷暑年后相隔15年,到1994年才出现酷暑年。
专家称,今年不太可能是酷暑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南京夏天酷暑程度在逐年减轻。南京7—8月高温日在最近的27年中比过去减少了近1/3。其次,南京的酷暑年总与伏旱紧紧相连,七八月的总降水量均比常年少4-7成,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两个月总雨量,但近日频繁的雷阵雨预示着今年夏季雨量应该不会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造成南京酷暑的主要环流特征是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且它的高压中心维持在南昌—南京—杭州—上海范围内,但近日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偏南,南京始终在副高的边缘活动,高温强度甚至比不上苏南。
专家研究降低“热岛效应”新课题——
太湖当“风扇”给苏州降温
高温下的南京,昨天的天空出奇的湛蓝。 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
夏天步入高楼林立的市中心,汽车、空调排放的气体无法散去,阵阵热浪扑面而来,这就是热岛效应。连续的高温烘烤下,城市热岛效应频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专家透露,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将太湖的风和水汽“引”到苏州上空,降低热岛效应。他们设想建立一个“凉风通道”,这个通道上少设高大建筑,多栽树,让城外的江风吹进来,成为城市的“大风扇”。南京虽然情况复杂,但背靠长江,如何利用值得研究。
将太湖水汽引入苏州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蒋维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和苏州当地专家联手研究降低该地区的热岛效应。这一课题最终的设想,就是通过调整苏州城市建筑布局,将太湖上空的水汽和凉风吸引进来,让太湖成为苏州的“风扇”,更好地降低夏天“火炉”现象。
设想不可谓不妙。但问题是,怎么才能让这些水汽和凉风,乖乖流动到城市里呢?蒋维楣教授笑着说,“人力是不可能改变的,比如可以调整城市布局,计算一年里,苏州夏季最盛行什么风,然后考虑设立专门的绿化带,让水汽顺着风向,走进城市。”
风循环,驱走城市热量
专家告诉记者,降低“热岛效应”最有效的就是建立一个风循环的有利环境。当风刮起来的时候,通过大气环流,热岛与周围地区的空气进行交换,以此降低城市的温度。因此,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应有效布置,体量和高度应有机结合,使风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环流。蒋维楣教授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正在寻找苏州地区的主导风,然后提出一个规划方案,今后当地每建一个高楼,就会有相应的气候影响评价。
城市道路“整齐划一”占便宜
南京大学余志豪教授告诉记者,城市如果多一些东西、南北方向的道路,少一些像上海、无锡那样的环形道,那么大风经过时,就有点像我们常说的“穿堂风”,更有利于城市散热。像南京,城市划分得很不规则,道路走向不是那么标准,就不太利于通风。而在兰州,整个城市是东西走向,黄河穿越整个城市,那么兰州就可以将东西走向的路拓宽,充分利用黄河“消暑”的优势。余教授笑着说:“从这个角度上说,类似北京这样道路整齐划一的城市,通风往往是最通畅的,凉风更容易进来。”
1
南京能否
建立凉风通道?
南京大学余志豪教授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武汉就提出过“凉风通道”的类似想法。武汉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风,按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这样就能让江风、湖风刮进主城区,充当都市的“大风扇”。武汉与南京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多湖。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点类似盆地,热气不易散发,热中带闷。蒋维楣教授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说,南京建立凉风通道是可行的,可以利用长江水汽和风力。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建筑物和交通,合理分布建筑物的位置,可以改变城市盛行风向。不过专家也认为:“仅靠长江那么点凉风水汽,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合理绿化。”
2
灵感来源于
炸喜马拉雅山?
几年前,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惊人的想法:炸通喜马拉雅山,使得印度洋上更多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让青藏高原成为鱼米之乡。将太湖的水汽引入苏州,是不是也有点这个意思呢?
蒋维楣教授听后哈哈一笑说,同样都是利用水汽,但完全是两码事。太湖在苏州的西面,距离很近,确实像是个天然的“风扇”,它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水汽到达苏州,我们现在所做的研究,是希望通过科学规划,改变城市一些建筑物的布局,让输送的水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改变苏州局部地区的气温现状。而炸喜马拉雅山只能是一个疯狂的不切实际的想法,首先能否达成那样的效果不说,光说炸一下,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是无法想象的。而改变如此巨大的气流运行的路线,需要改变大区域气候,也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