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知识分子也可以温和地为民请命
· “名校不如民校”有什么好奇怪的
· 就业率本来就不该是高校的命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就业率本来就不该是高校的命根
  ■今日视点

  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发布了囊括省内109所高校就业状况的《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但出人意料的是,媒体根据白皮书中的数据得出了“名校不如民校”的结论,比如说著名的南大、东大,就业率还不及一些民办专科学校。这一数据受到了名校的普遍质疑,这些学校表示,就业率应该有一定层次,不能一概而论,并且,只讲就业率也没什么可比性。面对质疑,江苏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林伟表示,就业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应该允许一些专业的就业率保持一定范围的待业。

  (7月4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的就业率向来是个宝贝,就跟中小学的升学率一样,都是学校牌子光亮与否的底色,也是最好的招生广告。为了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诸如“不见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之类的招数也在各高校屡屡上演,以至于学生往往被逼着跟学校合谋,搞出一些“假就业”之类的玩意,反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到头来,就业率就成了一块湿淋淋的毛巾,用力一拧,就是一地的水。

  然而水分虽然有,就业率却依然是各高校极其在意的门面,毕竟在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的情况下,就业率还是一所高校成功与否的最重要评价依据。如今在笼而统之的就业率上,名校居然不敌民校,也难怪那些学校不答应了。就业率这个东西,向来也是要论资排辈的,名校的就业率就高,几乎是一个无需证明的真理。底子薄一点的民校,对就业率排在那些名校之后,似乎也从来没什么意见。这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论资排辈居然出了事故,把老大哥搞得不高兴了。想来想去,估计是江苏省教育厅没把工作做细,算是一个无心的失误。都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在压力之下,江苏省教育厅估计很快就会亡羊补牢。这不奇怪,但我们倒不妨借这次的就业率事故来反思一下长期以来依靠就业率的高校评价体系。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左惟认为,学校是分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各自办学目标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只讲就业率其实没有可比性。应该按照学校层次划分,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我很赞同左先生的观点,就业率本来就不该是评价高校办学成果的主要依据,最多只能算是标准之一。但如今,就业率俨然已经成了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唯就业率论”成了很多高校孜孜以求的办学方针。

  你知道,任何评价一旦数据化,猫腻也就有了存在的空间——数字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硬,但在很多时候,却又可以软得没有骨头。教育不是流水线,就业率当然也不应该是评价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才能对高校差异发展提供良性指导。对于高校来说,除就业率之外,本校学生社会实践取得的成绩、知名校友的成就、学校的办学宗旨,都应该是宣传自身的有力工具。如果各个学校都抱着就业率大做文章,只能说明高校一种危险的同质化倾向。但大学之间和而不同,乃是高等教育的特质之一。就业率被高校普遍当成命根子,实在是个怪事。既然就业率也会闹出这么多不和谐因素,那么,取消它作为高校评价主要依据的地位如何?

  (陈强)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